這個世界就是如此。很多情況下,一個人說話做事的分寸,跟他所處的地位有關。如果地位夠高,他所提的意見和辦法會被多數人認同、贊成並執行;如果地位低,哪怕他所提的意見和辦法是正確的,或者跟地位高的人一模一樣,也很少有人會買他的賬,更不用說去執行了。這就是"地位效應"。
這就無怪乎,當你頂著一個頭銜說話時,就算沒什麼高見,大家也都趨之若騖;當你頭上啥也沒有,卻想作主時,那就貽笑大方了。
美國心理學家托瑞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飛機場空勤人員(其中有駕駛員、領航員、機槍手)一起討論解決某個問題,每個成員必須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最後把全組同意的辦法記錄下來,最後發現,絕大多數成員都同意領航員的辦法而很少有人同意機槍手的意見。當領航員有正確辦法時,群體會100%同意,而當機槍手有正確辦法時,群體只有40%的人同意。
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都不明白這個道理。
一位做職業規劃的朋友講過一個故事。有一次,公司做產品的市場推廣討論,部門經理提及了一個方案,大家都沒什麼異議,只有一位畢業兩年的研究生不識時務,開口就質疑道:"這樣的推廣方案,有沒有理論支持?"弄得大家愕然了好久,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還有一位名校畢業的研究生,進華為企業工作一段時間後,向總裁任正非寫了一封上萬字的"企業發展萬言書",他以為,這樣出位的舉動能夠打動領導,然而,他得到的批示卻是:"假如此人沒有精神病,建議開除。"
覺得不平?職場就是這麼殘酷。
你以為自己可以為某個"真理"據理力爭,殊不知,在企業裡,"老闆永遠沒有錯;如果老闆錯了,肯定是你看錯了;如果不是你看錯,那一定是因為你犯錯導致老闆出錯;如果不是因為你,如果老闆不認錯,那就是沒有錯;總之,老闆永遠沒有錯,這句話永遠沒錯"。
所以,千萬別覺得自己比誰都聰明,急不可耐地要在某些事情上挑大樑,這樣只會讓自己迅速被劃到"不靠譜"的行列中,以後想翻身都難。而事實上,那些終有所成的人,通常都顯得比較低調。
入職久了,你會發現一些職場潛規則:比如開會的時候,最好等領導先發言定了調子再跟著走,這樣才穩妥;一件事情,就算你很有主意也別先亮出來,等到該你這一級說話的時候再表現,這樣才比較合規矩;一個場合,該你出現的時候少了你不行,不該你出現的時候你卻赫然其中,多少讓人覺得不識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