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心為火髒,燭照萬物”,因此夏季養心成為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兒。從具體內容來說,夏養心的“心”並非完全現代醫學裡“心臟”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臟在內“主神”的整個神經系統甚至精神心理因素。當心養好了,才能真正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幹”的境界。
心為五臟主宰
心藏神,養心實際指的就是養神,也就是說要調整心態,保持良好的心理精神狀態。古人所說的神明為心,就是指心的思維或者人腦的思維功能,管子也早已論述了這一觀點,他曾說:“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
作為人體活動的中心,五臟的主宰,心臟一旦發生病變常常累及其它臟器,其它臟器病變也常常會影響到心臟。如心臟上通於肺,肺則能輔助心臟治理調節血液的運行,一旦肺不能主司呼吸,腎虛不能納氣,則氣逆而為喘,或先由肺腎兩虛逐步發展到心陽氣虛而作喘,其它的人體器官同樣如此。
在正常情況下,心的氣血旺盛,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則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對外界資訊的反應靈敏;若心有病變,則可導致精神神志的異常,出現失眠、多夢、健忘、反應遲鈍、精神萎靡等臨床表現。對此孟子也曾論述了這一觀點,他說:“心之官則思”,意思就是說心的功能就是思維。
《列子·湯問》記載了神醫扁鵲為魯公扈、趙子嬰兩人開刀,施換心移植手術後,兩人回到各自的家,妻子卻發現不對頭,遂打起官司,後經扁鵲說明情況,才真相大白。這說明我國古代提到的心,不單純是指心臟,大多數情況下是指人的思維活動。
養心是保持全身五臟六腑功能正常活動的基礎,如果心的功能失去正常,就會影響到各個臟腑的功能,必將發生紊亂,氣血運行的道路閉塞,臟腑之間失去協調,整體性遭到破壞,損傷形體,人的生命就遭到嚴重的危害。《素問·靈蘭秘典論》雲:“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明”就能心甯神安,因為精、氣、神為人身之寶,精足、氣充、神全,是養生延年益壽之根本。本固而精生,精生而化氣,氣生而化神,神全而神全而身健,固心為人之主宰,亦為精神之主宰。故養生必先養心。
養心之道在於血脈和藏神
中醫學認為心居胸中,心包圍護其外,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分,心主要有兩大生理功能:一是主血脈,二是藏神。因此,養心主要就是要維護心主血脈和心藏神這兩大功能。
心主血脈
心主血脈,是指心臟有推動血液在經脈內運行的生理功能。主即主持,管理之意。血即血液,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物質。脈即經脈,為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人體之心臟,譬如汽車之馬達,是機體動力之源泉,馬達功率越強,則汽車行駛就越輕鬆、越有力。
一個人的心氣越強健,推動血液運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氣血運行則越通暢,全身的生理功能正常,則表現為面色紅潤而有光澤,脈搏節律均勻、緩和有力。反之,如果一個人心主血脈的功能失常,則可產生相應的病理變化。因此,我們對待心臟就要像對待汽車馬達那樣,經常進行維護、修養。
心氣不足要益氣
心的精氣虛少,推動血液運行的功能減低,稱為心氣不足。這類人往往面色無華,心慌心悸,氣短,自汗,胸悶乏力,失眠多夢,健忘怔忡,舌淡苔白,脈沉緩或細弱無力等。
對於心氣不足者的養生主要應從益氣養心入手,可以經常服食些黃精、山藥、大棗、西洋參、人參、參三七、黃芪等,則有助於心氣的恢復與強壯。症狀明顯者,也可選服黃芪口服液、生脈飲等中成藥。一些慢性心肺疾病的患者,可每日取3——5片西洋參,放於保溫杯中,用熱水沖泡後,代茶頻飲,最後再將西洋參嚼服,可有效改善心慌、氣短症狀,久服還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預防呼吸道感染,減少感冒的發生。
心血瘀阻要活血
若心氣不足,血液運行無力,可導致心臟血液瘀阻,心肌供血不足,可見心悸、心前區憋悶疼痛、面色灰暗、口唇及爪甲青紫、心律不齊等。
心血瘀阻往往多見於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等心肌供血不足的患者,此類人群平素宜服用些具有活血化瘀、擴張冠狀動脈作用的食物或藥物,如丹參、三七、葛根、紅花、山楂等。
心血瘀阻者也可以經常喝些“葛參山楂湯”:葛根、丹參、山楂各15克,蜂蜜適量。將前三味共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去渣取汁,將蜂蜜調入藥汁中,攪勻即成。每日1次,連服30天。
心血瘀阻症狀不重者,還可以適當飲用些藥酒,以促進心臟的血液迴圈。這裡推薦一則雙參山楂酒:人參6克,丹參30克,山楂30克,白酒500克。將3味藥置於瓶中,加白酒浸泡半個月後即可。每天服1次,每次10——15毫升。
心血虧虛宜養血
若心血虛少,脈道不充,導致心神失養,則可見心慌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萎黃,口疢蒼白,頭暈目眩,神疲乏力,脈細等。
此類人群宜經常服食有養血作用的食物或藥膳進行調理,如桂圓肉、大棗等均是較好的養血補心的食物。可將桂圓肉、蓮子仁各30克,大棗30克,枸杞子10克,糯米100克,加水用大火燒沸後,再改為小火慢慢煮至米粒爛透即可。
常服此粥可養心補血,潤膚紅顏。桂圓,又稱龍眼,是較好的養心補血的食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食品以荔枝為貴,而資益則龍眼為良,”對桂圓加倍推崇。漢朝的《名醫別錄》稱其為“益智”,言其功能養心益智故也。桂圓有滋補強體,補心安神,養血壯陽,益脾開胃,潤膚美容的功效。
桂圓的糖分含量很高,且含有能被人體直接吸收的葡萄糖,體弱貧血,年老體衰,久病體虛,經常吃些桂圓很有益處;婦女產後,桂圓也是很重要的調補食品。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桂圓肉能夠抑制脂質過氧化和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提示其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桂圓肉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細胞,降血脂,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增強機體素質等作用。
心藏神
神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常指事理的玄妙、神奇,如古人所謂的“陰陽不測之謂神”、“不見其事,而見其功”等。在中醫學中,神的基本含義有二,即廣義的神和狹義的神。廣義的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是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高度概括。它可以通過人的眼神、表情、語言、動作等反應於外,又稱“神氣”,是中醫望診的重要內容;狹義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心藏神就是狹義的神。
中醫學對神志活動的認識與西醫學不同,西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是大腦的生理功能,即大腦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中醫學則認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之府,是精神活動產生和依附的臟器。正如《黃帝內經》所雲:“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明確地指出了心是產生神志活動的場所,是全身之統率。
明代醫學家張介賓在《類經》中指出:“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並該意志,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臟唯心所使也。”又說:“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可見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可分屬五臟,但主要仍歸屬於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因此,中醫治療失眠、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多從養心安神入手。
養心安神,首先強調以靜養神(這幾個字單獨處理一下)《內徑》指出:“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淮南子》益亦暈:“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這都說明了以靜養神的道理和必要性。特別是在嘈雜的環境中工作時間較長,勞累或心情煩亂時,很需要在安靜的環境中休息、睡眠以保養精神。此外,在工作之餘,即使能閉目養神(要排除雜念)十數分鐘,短暫休息養神,對精神和體力的恢復都是非常重要的。
要重視養心寧心
心臟有病,心神躁動不安,則“五臟六腑皆搖”。如心血虛則神不守舍,治療則當養血安神;心火亢盛,擾亂心神,則宜降火安神;痰火擾心,神志不安,則當清心豁痰。此外,若肝鬱化火、擾亂心神,則當瀉肝安神;若心腎不交,心神不寧,則又當交通心腎等。
要注意調情安神
七情過度會耗精傷神。如《內徑》指出:“怵惕思慮者則傷神”,“洗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恐懼者,神憚散而不收”。又如《彭祖攝生養性論》雲:“喜怒過多,神不歸室。”所以,保持精神愉快,樂觀開朗,“戒怒”、“慎思”,避免各種不良精神刺激,是調養精神的重要方面。
要保精養神
精充則精神健壯,精氣不足則神浮躁而不安。所以,可採用修身養性、加強營養、節制性欲、調整睡眠等方法以保養精神。此外,還可採用松靜功法、食療(桂圓肉、百合、蓮子)等方法以安神。研究人員發現,在對心臟有益的食物中,核桃排在首位,其次為全麥、燕麥、糙米、扁豆、洋蔥、蒜頭、茨菇、茄子等。㊣(周仲瑛: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