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沒吃晚飯?如果你是想通過節食把胃“餓”小,來達到減肥的最終目標;那答案就要讓你傷心了,消化科醫生表示這是一個偽命題。
我們的胃不會像氣球一樣,越撐越大,越餓越小。可能不少人有這樣的經驗,只要一段時間吃得很少後,就會吃一點就飽了。一陣子猛吃以後,就越來越容易餓了,這又怎麼解釋呢?
胃能伸能縮撐不大也餓不小
“我已經堅持一個多星期,不吃晚飯啦。把胃餓小後就能吃得少一點了吧?”
“我這幾天一直在暴飲暴食,已經把胃撐大了怎麼辦?”
其實不然,首先讓我們來深入瞭解一下我們的胃。胃具有良好的伸縮能力。我們的胃是一個由肌肉構成的房子。胃壁最內層是各種胃腺體細胞,能夠分泌胃酸、蛋白酶原及一些胃腸激素。胃壁裡的幾層平滑肌之間存在肌間神經叢,一直在週期性地進行發放電衝動,維持胃壁的收縮,使胃在平時就處於一種輕度收縮的狀態。
胃在完全空虛時略呈管狀,容量約為50mL,在高度充盈時呈球囊狀,容量可達2L,前後差了將近40倍。當我們進食的時候,胃會出現“容受性舒張”就是胃的容積變大,為容納食物做好準備,同時胃內腺體分泌增加,排空延遲,蠕動增強,為的就是讓食物在胃內充分和胃液混合,將食物形成食糜,一定程度上消化蛋白質,為下一步在腸道的吸收做好準備。
當食物排空後,胃又恢復了原來的形態,胃壁內的肌間神經叢不斷地發放基礎性的電衝動,維持胃處於一個輕微收縮的狀態。所以,不管是吃撐或者饑餓,都不存在將胃容量撐大或者縮小的問題。
你不餓是控制中樞被搞“暈”
既然我們的胃不會撐大也不會餓小,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會越吃食量越大,有的人刻意節食後真的就越吃越少了呢?其實,這並不是你的胃變化了,而是控制人體進食的飽食中樞和饑餓中樞被你的饑一頓飽一頓給搞“暈”了。
人食欲的大與小其實有著複雜的醫學道理,吃東西的多少並不單純以胃的容量來看。一個人吃得多與少,與我們的胃腸道、飽食和饑餓中樞,以及大腦皮質之間的神經調節這三者均有關。這三者之間會因為個人的體質、生理、心理、環境、遺傳等多方面原因互相調節、相互制約,相對平衡。
具體到飽食中樞和饑餓中樞如何控制我們的食欲,胡建平介紹,我們每天進食的多少都是由它們來控制,當大腦皮質感覺到饑餓(胃腸道發出空腹信號)的時候,中樞就會向攝食中樞發出進食(興奮)指令,向飽食中樞發出抑制指令,從而開始進食;
當吃進一定量的食物,胃腸道感覺膨脹後,胃腸道將會把飽腹的信號通過神經反射的方式傳遞到大腦和飽食中樞,大腦皮質就會向飽食中樞和攝食中樞分別發出飽腹的指令,停止進食。如果刻意長期大量飲食,會引起飽食中樞產生錯覺,就會越吃越多。反過來說,如果你限制飲食,時間長了,饑餓中樞也會引起錯覺,反而會不再饑餓。這樣長期下去,會引起胃腸功能紊亂。
長期吃撐或挨餓讓胃很受傷
雖然胃有很好的伸縮能力,不存在胃容量撐大或縮小的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乙太任性,要麼暴飲暴食,要麼忍饑挨餓。醫生提醒,相對胃容量,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胃黏膜的問題。長期吃撐或饑餓對胃黏膜和胃的功能是有明確影響的,會對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我們的胃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一個主要刺激就是食物,長期饑餓、缺乏食物的刺激,會導致胃酸分泌不足,影響食物的消化。同時,由於黏膜腺體失用,可能出現黏膜腺體的萎縮。注意不是胃本身的萎縮。
此外,長期饑餓,由於缺乏食物的刺激,膽汁長期滯留膽囊不排出,造成水分吸收增多,時間長了容易引發膽結石。而長期吃撐的時候,會明顯影響胃的排空功能,出現腹脹,長此以往,導致慢性胃炎,引起消化功能下降。
靠餓能把胃縮小來達到減肥效果?根本不可能!只會讓自己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