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是中國古老的術數之一,而客家人在風水也非常注重,很多客家傳統民居仍依循古老的風水術來建築,雖然近年隨著都市化腳步的快速發展,已經很難完全來依循古老的風水術來建築。
"風水術 "又稱"堪輿術",它是我國古代一門十分博大龐雜的理論。
《辭海》對"風水"解釋是:"風水,也叫堪輿。風水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者一家的禍福,也指做住宅,相墓葬之法。"
風水的核心內容是人們對居住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的一種學問,其範圍包含住宅、宮室、陵墓、村落、城市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稱為陰宅,涉及其它方面的稱為陽宅。"
華人的風水意識產生很早,椐現有資料推測,相地之法大約起源於原始聚落的營建。到了殷周時期,已開始有了文字記載相地活動。
風水術作為華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風水發生、形成、發展于中原地區。隋唐以前,風水主要流傳與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和長江兩岸地區。現在的客家地區,在當時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風水術還沒有流傳到這裡。
客家先民前三次遷徙,使南方人煙稀少閩粵贛三省交界(即贛南、閩西、粵東北)的三角地區逐漸成為客家民系。中國古老的風水術也跟隨著客家人的遷徙進入客家地區。解除海禁以後,風水術也跟隨著客家人的外遷,帶到海外傳到東南亞各地。
風水術是隨著客家先民遷入贛閩邊區的。客家先民們遠離了中原戰火,來到地處僻遠,交通不便,人煙稀少,林菁深密,野象橫行,鱷魚肆虐,瘴氣熏人,蟲蛇出沒的閩粵贛山區生活。
要在這樣惡劣的環境裡生存和發展,除了需要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的精神外,還得有一些適應環境的辦法,其中定居下來就是一個首要問題。可是閩粵贛山區地形複雜,溪河遍佈,且多蛇獸侵襲,選擇一塊好的地方來建房安家,顯然比中原平地複雜得多。
因為風水術中的陽宅理論的宗旨就是追求房宅建築選址的方位佈局與周圍環境大自然的協調統一,以保證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所謂"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當時風水先生中有不少是文化素質較高的人,他們有文化和掌握了一定科學知識,懂得天文地理,使用指南針、善於觀察地貌、水質優劣。
因而在當時風水術在客家先民們的定居生活和以後開發山區的鬥爭中起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在訖求平安,福蔭後代的潛移意識之下,北方的風水文化便在客家新區生根、發芽、結果。這也是中原文化為主體向南擴散的必然結果。
從客家地區風水術士們世代相傳的口碑資料中所知,將風水術帶入客家地區的人主要是楊筠松。
楊筠松屬唐末避亂南遷的客家先民。他由長安來到贛南以後,便在這裡居住下來,尋龍追脈,從事風水術的實踐活動,並授徒傳術,使風水術在贛南播延開來。
關於楊筠松其人其事,《唐書》無傳,宋代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載其名氏,《宋史.藝文志》則稱為楊救貧,亦詳其始末,惟家口耳相傳和方志的零星記載。
楊筠松繼承和發展了風水術中的形法理論,創立了江西形勢派(實際上是贛南派)。其理論的特點是主形勢,定向位,強調龍、穴、砂、水的配合。
實際上就是因地制宜,因形選擇,觀察來龍去脈,追求優美意境,特別看重分析地表、地勢、地場、地氣、土壤及方向,盡可能使宅基於山靈水秀之處。
據專家學者們考證,楊筠松本人創作的風水著作並不很多,《宋史.藝文志》載有楊救貧《正龍子經》一書。自從楊筠松在贛南授業傳徒之後,風水先生就成為客家地區世代相傳的職業,楊筠松也因此成了歷代風水術士共同尊奉的祖師。
這一時期形勢派風水學理論著作大量湧現。隨著客家民系的發展,形勢派風水術也迅速向廣大客家地區播延。贛南等地風水術名流輩出,這些風水術士不僅在本地看風水,而且聲名遠播,被人請去外地看風水。《古今圖書集成.堪輿部》列傳的宋時江西派名流尚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很有成就。劉潛為南康人,著有《地理諸說》行世。傅伯通奉曾被皇帝詔去相看杭州是否適合做都城。
到南宋時,並從"形勢派"中衍生出一個新的的流派"理法派"。王因科舉失利,棄家浪遊江湖,後居福建,利用其風水術為當地人勘測陽宅、陰宅,被稱為福建派。
理法派風水術"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理,"即以八卦,十二支,天星,五行,為四綱,講究方位,特別是重視羅盤定向,陽山陽向,陰山陰向,不相乖錯,以定生克。明清時期,形勢派和理法派完成了合流的過程。此後至今,客家地區的風水術士是既操羅盤以定向位,又重視龍穴位沙水的配合,再也沒有什麼形勢派和理法派的區別了。
風水術雖然在華人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裡很盛行,但是歷代的思想家們都曾經對風水術進行過批判。
早在東漢時期,大思想家王充就持激烈的態度猛烈批判了風水術中的迷信思想。明朝的著名的思想家張居正反對風水術中宣傳的“葬地能作人禍福"的迷信思想。張居正引用了《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話來批判了風水術中的迷信思想,說明了“人的凶吉禍福,都是本人所作所以為而招至的。"自古以來,不信風水的開明人士很多,他們在自己的論著和言論中批判風水迷信思想。
因為風水術這種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它的承傳性。唐宋以來,風水術更是日益興盛,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很重視選擇陽宅和陰宅。
客家先民遷入粵閩贛三角區之前,這裡的原住居民是古越族的後人——佘瑤族少數民族,他們崇信的是"巫文化"。
在他們與北來的中原漢民發生融合時,也勢必把“巫文化"的因數摻入客家文化中。這種"巫文化"跟風水術中的迷信成分完全合拍,兩者相得益彰,共同發展。所以明清時期的風水術,受著宋明理學和客家地區“巫文化"、宗教文化的影響,並披上了濃厚的迷信的色彩。
客家地區的風水術既有科學的成分,也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它積澱著客家人的傳統素質,成為客家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具有它的承傳性和頑固性,這就是風水在客家地區興盛的主要原因。
從中原萬里迢迢南遷的客家先民對“風水論"情有獨鍾,並且有著某深刻的歷史根源。"風水論"中,首推"崇尚天地"思想完善。
"崇天":居所內專設香火壇位,逢年過節、初一、十五,燒香拜佛祖最勒:助香火將人的心願帶上"滅"與天祖相通,空是群眾迷信者的心理因素。
"尚地":遍投"土地伯公",保佑飯長五穀雜糧,豐衣足食焚想成真。總之,"風水論"初論者是幫助人們合理選造屋場,實現“風水宜人,協調共生"倒良好願望。
舊時客家地區的人們,迷信鬼神信風水。城鄉村各地普通建神廟,甚至有些地方的神廟比學堂還多,鄉村裡到處都有什麼公王、沙官、井頭伯公、樹頭伯公等。
信奉風水術的人越來越多,每逢婚喪喜事,大小建築,都要請風水先生勘察地利,擇良辰吉日,自古至今長盛不衰。客家地區的人們,常為了求一個好屋址或墓穴,不惜長期供養堪輿師,以豐美酒食招待。
這為先生招搖撞騙創造了適宜的文化氛圍,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一些不懂人類生存與生態環境的關係的風水先生,靠背誦幾句"地理口訣"欺騙那些真誠地希望得到適宜修養生息之地的人們,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查閱文獻資料:宋代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有雲:"江西有風水之學,往往人有道之。"據吳蘭修著的《南漢志》載:五代南漢皇帝劉岩於九四五年幹亨六年,聽信風水術士的話,前來程鄉梅縣鬆口(鎮)避災。
清代王之正編《嘉應州志》記載:(嘉應各縣)感於風水之說,有數十年不葬者,葬數十年必啟視,貯以瓦罐……甚至聽信堪輿,營謀吉穴。侵墳盜葬,構訟興獄,破產以爭尺。俗之愚陋,莫此為甚。"“粵俗本尚堪輿,嘉應於風水之說,尤膠執而不通。往往因爭一穴之地,小則廢時失業,經年累月,大則釀成人命,家破人亡。據《梅州傳奇》一書所載清乾隆年間,嘉應州知州王者輔在職期間,精通堪輿曾經在梅州各地勘察風水。在此我們亦可以窺見當時客家地區風水術之興盛。
客家社會風水活動有的與爭奪生存資源、爭奪經濟利益相關。有些地方則把風水術當作宗族群體鬥爭的一個策略。有人利用人們崇拜祖先,以建造祖先陵墓作輿論,挑撥宗族與宗族之間的衝突、鬥爭,為害社會。
客家社的一個特徵是宗族組織很發達,並且有長久的傳統。所有的"宗族",就是以同姓和擁有共同祖先的血緣為基礎的親族組織,它是封建社會的歷史產物,在封建社會中,它是處於社會末端的非正式權力組織。客家地區是以家業生產為主,水田和山林等對家民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資源。
這些基本生活資源與住宅地、墓地一起,成為宗族間爭奪對象的。從這些現物件說明,表現出了客家人的"風水"信仰,也是"風水"信仰的結果。
古人不但為生者繁衍的選擇地理環境建築涵意風水的住宅,而且還十分注意為是死者選擇葬地。在許多人看來生者都是在先輩的亡靈屁護下生存的。於是千方百計地為祖宗尋找佳的安葬地,似乎把先輩的軀體靈魂安到葬風水佳地,他的子子孫孫就可以永受其益,那些葬於地下的屍骨就可保佑他的子孫逢凶化吉,福祿壽康。這種封建迷信的“鬼神文化“的影響下,使"蔔葬“這種封建迷信活動盛行幾千年的重要原因。
宋朝是風水史上的高峰期。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本體論與風水術中陰宅理論中的唯心主義在淵源上有共同之處,在本質上則是一致。這為陰宅風水理論的基本前提——墓地位置能決定人的吉凶禍福提供了一套圓通的解釋,因而促進這一時期風水術的興盛。
我們在進行客家民俗田野調查中,以前梅州城鄉各地都有專職的風水先生,其中有些風水先生是文化水準高的人。
中共得政後,風水術和風水先生在客家地區漸漸在大陸失去了市場,這個時期風水先生們不敢公開活動。然而風水說的影響卻沒有完全消除,尤其是在偏僻落後的山鄉農村,迷信風水術的不乏其人。有的人建房時先請人看風水,埋葬死者也要請人看看哪裡合適作陰宅。
大陸十年文革期間禁止風水活動,風水先生們只能在暗中活動。改革開放以後,大陸的客家城鄉人民生活水準提高,農民普遍建造新住宅,沉寂了二十多年的風水活動又恢復起來。
這些年,風水文化興盛一時,城鎮的書店、書攤裡的風水書籍擺滿書架。新的一代風水先生應運而生,他們為人建陽宅、陰宅選址和設置房間等活動。
這些風水先生有專職或兼職的,有些是文化素質較高的人。有的人還借助電腦資訊處理複雜的案例,甚至建構多學科、全方位的風水理論模式,使風水術向大眾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從而使風水術更廣泛地深入影響了客家地區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在客家地區,風水術在民居建築上被普遍應用。如圍龍屋門前的池塘和屋後培植的風水林,屋內的廳堂、天井佈局等。在客家地區,風水術在民居建築上被普遍應用。居住不但要能結合自然地理特點,而且還要具有兼顧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環境特色。如"在山能觸沾山林運,近水能收水產財",這大概是客家人創造的"以人為本"的居住環境車創造條件相結合的一個典型。
還有一種"負陰抱陽"論,其核心是把人居環境看成是陰陰相抱的綜合體,如山區客家民居,以"背山向陽(阻憑或開闊陽面)"為佳坩,認為有靜靠(山)而納日月精華之利;平原以"背有依託前有曠野"為宜,能形成動靜相結合的空間有局。村居則以圍龍(方形或關園形)屋為典型,屋居與穿堂過廳(道)聯結,形鹹一個循環氣流體系,保證居室清新空氣流通;大小不等的院零承接陽卷雨露、日月精華,有綱氣通風的回環流層。
而以"人居中心"的庭院小天地,又與周圍乃至廣袤的大天地相通:陰陽相抱而得盎,順應自然而業興"的家居,歷經幾世風雨蒼桑至今依煞可見。
如客家民居門前的未坪曬穀,年節舞獅飯了人氣;坪前魚塘養魚:年年有佘兆頭好,兼調節氣候防火災;坪前或過道有水井,生活取用方便;屋背祖公山林木莪盛,含養狄土,更有宗族人丁興旺的象徵等。自古至今《周易》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共處的居住環境的風水論"盛行于世,成為客家民居、民俗一大特色。
應用《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建塔可為當地增設人造風景區,改變一個地方的自然景觀,還可以滿足於人們的心理需求。
文鋒塔和客家人祖屋前的功名楣杆(舊時凡考上秀才、舉人、進士 、翰林或四品官以上可在自已祖屋前豎立楣杆,因學位、官位元不等規格也不同)相似,可以激勵文人們的進取心,使鬆口成為一個崇文重教人才輩出的人文秀區。
從而也說明了一個人,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居住的環境,來滿夠他的個人需求,改變人的精神面貌,以此激發人的生機,經過自己努力幫助事業的成功。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