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和早年經歷有很大關係,而一個人的性格又決定了他的命運,所以早年經歷與命運有很多聯繫。
我們知道幸福被愛的童年與不幸缺愛的童年肯定不一樣,不然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不會說出“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來治癒”這樣經典的話了。
根據研究發現,一個人缺愛,一生都在追求這些東西,而且非常執著。
安全感
如果你談戀愛與一些童年缺愛的人相處過,你一定會發現,為何他們如此“作”?
經常稍微一件做不好的事情,他們就會斤斤計較抓住不放,甚至有些人會故意搞出一些事情來驗證你是否對ta忠誠,讓我們頭疼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其實這也是他們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心理學家艾斯沃斯指出,這其實是一種“矛盾型依戀”,小時候的經歷讓她們有很強的“被拋棄感”,在親密關係中,會顯得敏感且焦慮。
追求他人的追捧
童年缺愛的人同樣缺乏被關注和被認可,所以他們在成人之後經常會表現得極其自卑,或者有些人會極其自戀,因為自卑與自戀是一體兩面。
根據自體心理學來說,每個人都有自戀,那是人的心理能量。但是人格障礙層面的自戀,指的是惡性自戀,是隔離現實隔離他人的自戀。
在心理諮詢臨床中我們發現,大部分人的自戀其實都是因為在需要被關注和愛的時候,得不到身邊人的認可與關愛。
無條件關愛
童年缺愛的人,他們甚至會不惜綁架他人來滿足早年的缺失,有時候你會發現和他們相處非常累,你稍微不關注ta,沒有及時回復ta,這個人就認為你不值得信任,在他們的世界中覺得,朋友就是隨叫隨到,而且不允許你和其他人親近,極其容易產生妒忌心理,如果我們學習過心理學就知道,這只是因為他們缺愛導致的。平時儘量滿足他們,如果實在為難也要和他們講清楚。
追求掌控他人
和上述有些類似的是,有些缺愛的人因為從小沒有被愛過,所以長大之後稍微找到愛後就會死死抓住,甚至不惜掌控他人,在ta眼裡,如果愛的人沒有按照自己的方式與ta相處就像瀕臨死亡一樣不可接受。
她們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只要能把對方牢牢地抓在手心,我就永遠不會失去這份愛。
面對早年缺愛我們該怎麼辦呢?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弗洛姆認為,愛是一門不易上手的藝術,一份獨立成熟而自足的愛,需要經過思考和實踐的洗練。水到渠成的感情和不勞而獲而從容一生一樣,是幾乎不能實現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