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目前台灣大約有 200 多萬名糖尿病患者,相當於每 10 位成人就有 1 人患有糖尿病,並且每年以 25,000 名左右的速度持續增加中,而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更是我們不容小覷的健康威脅。
糖尿病是一種因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對胰島素的作用降低或兩者皆有缺失所引起的疾病。糖尿病常見的症狀有多喝、多吃、多尿或體重下降,如果沒有做好正確的血糖控制,也可能提高其他併發症發生的風險。
胰島素是一種由胰臟所分泌的荷爾蒙,主要功能為參與調節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維持血糖的平衡,所以當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也就表示身體組織細胞對所攝取的醣類利用能力減低,甚至是完全無法利用,葡萄糖無法充分進入細胞內,導致血糖濃度升高,造成高血糖。
根據 1997 年美國糖尿病學會 (ADA) 的分類,將糖尿病分為四大類型,分別是第1型糖尿病、第2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以及其他型糖尿病。
第1型糖尿病
第 1 型糖尿病的特性在於胰臟分泌胰島素的 β 細胞功能受損,使得身體缺乏足夠的胰島素,所以需要依靠外打胰島素來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如果缺乏胰島素,則容易導致血糖過高、酮酸中毒的現象。
第2型糖尿病
這類型糖尿病的特色在於人體胰島素阻抗和分泌減少,導致血糖異常。第2型糖尿病若沒有適時的治療與照護,可能導致失明、洗腎、截肢等不可恢復的併發症產生。
與第1型糖尿病不同的是,第2型糖尿病有不同時期之疾病情況,較不容易發生酮酸中毒的現象。
妊娠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 但懷孕時卻出現高血糖的現象,過去未留意的血壓、血糖或賀爾蒙分泌,都可能在懷孕時有所變化。大部分產後就可以恢復正常。
其他糖尿病類型
其他型糖尿病是由許多其他因素所造成,例如染色體或基因的變異、胰臟的疾病、內分泌系統的疾病、藥物的影響等,但這些都是須由醫師來做診斷。
糖尿病的病因
1.遺傳因素
家族史: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報告雙親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發病率為4%~11%;兄弟姐妹間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發病率為6%~11%;同卵雙生子1型糖尿病發生的一致性不到50%。
HLA與1型糖尿病: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在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的發生有相關性。
2.環境因素
1型糖尿病發生常與某些感染有關或感染後隨之發生。常見的感染原有腮腺炎病毒、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腦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但病毒感染後,糖尿病發生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可能由先天決定。
若兩個人(如同胞兄弟或姐妹)暴露于同樣的病毒感染,可能表現為病毒抗體的相同升高,然而糖尿病可能僅在一個人身上發生,這可能是由於內在的遺傳易感因素的差異。易感性可能意味B細胞對某一病毒特定劑量的敏感性;或對某一表達在B細胞病毒抗原或輕微B細胞損害過程中釋放的自身抗原發生自身免疫反應的傾向性。
3.遺傳-環境因素相互作用
遺傳和環境因素對某個體1型糖尿病發病的影響程度不一。有關環境因素如何啟動胰島B細胞的自身免疫反應過程仍不完全清楚,一般情況下,人類l型糖尿病需要易感性的遺傳背景,即一些環境物質誘發具有遺傳易感性個體B細胞發生自身免疫。
糖尿病的症狀
糖尿病的症狀可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與代謝紊亂有關的表現,尤其是與高血糖有關的“三多一少”,多見於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顯或僅有部分表現;另一大類是各種急性、慢性併發症的表現。
1.多尿
是由於血糖過高,超過腎糖閾(8.89~10.0mmol/L),經腎小球濾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腎小管重吸收,形成滲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達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腎臟疾病者,腎糖閾增高,尿糖排泄障礙,在血糖輕中度增高時,多尿可不明顯。
2.多飲
主要由於高血糖使血漿滲透壓明顯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丟失過多,發生細胞內脫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漿滲透壓進一步明顯升高,刺激口渴中樞,導致口渴而多飲。多飲進一步加重多尿。
3.多食
多食的機制不十分清楚。多數學者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進出組織細胞前後動靜脈血中葡萄糖濃度差)降低所致。正常人空腹時動靜脈血中葡萄糖濃度差縮小,刺激攝食中樞,產生饑餓感;攝食後血糖升高,動靜脈血中濃度差加大(大於0.829mmoL/L),攝食中樞受抑制,飽腹中樞興奮,攝食要求消失。然而糖尿病人由於胰島素的絕對或相對缺乏或組織對胰島素不敏感,組織攝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雖然血糖處於高水準,但動靜脈血中葡萄糖的濃度差很小,組織細胞實際上處於“饑餓狀態”,從而刺激攝食中樞,引起饑餓、多食;另外,機體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從尿中排泄,因此機體實際上處於半饑餓狀態,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進。
4.體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儘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體重下降,主要是由於胰島素絕對或相對缺乏或胰島素抵抗,機體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產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質分解加強,消耗過多,呈負氮平衡,體重逐漸下降,乃至出現消瘦。一旦糖尿病經合理的治療,獲得良好控制後,體重下降可控制,甚至有所回升。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體重持續下降或明顯消瘦,提示可能代謝控制不佳或合併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5.乏力
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是常見的,由於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即人體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釋放出能量,同時組織失水,電解質失衡及負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6.視力下降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診時,主訴視力下降或模糊,這主要可能與高血糖導致晶體滲透壓改變,引起晶體屈光度變化所致。早期一般多屬功能性改變,一旦血糖獲得良好控制,視力可較快恢復正常。
7.併發症糖尿病
併發症眾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皮膚感染、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胃輕癱、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心臟病、糖尿病與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糖尿病併發泌尿系感染、糖尿病性神經病、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糖尿病所致脊髓病、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伴發的葡萄膜炎、糖尿病並結核病等。
糖尿病的治療
糖尿病治療的主要目的包括:糾正代謝紊亂,消除症狀,保障(兒童患者)正常生長發育,維護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預防各種急性或慢性併發症和伴隨症的發生,延長壽命,降低病殘率和病死率。
糖尿病治療的原則為:持之以恆、綜合管理。糖尿病的治療不僅包括高血糖的控制,尚需同時針對一些合併症(如高血壓、脂質代謝紊亂等)和各種併發症等採取綜合治療。糖尿病高血糖的治療一般包括合理運用糖尿病教育、飲食治療、運動療法、藥物治療及自我監測等多種手段,盡可能使糖代謝控制正常或接近正常。
飲食治療適當節制飲食可減輕β細胞負擔,對於年長、體胖而無症狀或少症狀的輕型病例,尤其是血漿胰島素空腹時及餐後不低者,往往為治療本病的主要療法。對於重症或幼年型(Ⅰ型)、或脆性型病者,除藥物治療外,更宜嚴格控制飲食。
運動鍛煉參加適當的文娛活動、體育運動和體力勞動,可促進糖的利用、減輕胰島負擔,為本病有效療法之一。除非病人有酮症酸中毒、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血管病等併發症,否則糖尿病患者不必過多休息。對Ⅱ型肥胖病人,尤宜鼓勵運動與適當體力勞動。但須避免過度疲勞和神經緊張的體育比賽,以免興奮交感神經及胰島α細胞等,引起糖原分解和糖異生,導致血糖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