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注定比父母貧窮」的「下流世代」現象,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說,這是經濟發展從「高度勞力密集」轉向「資本密集」和「知識密集」的結果。政府必須從鼓勵企業平衡薪資結構、加強社福制度著手。他憂心,目前政府把大量為社福制度儲備的資金投入紓困,可能讓社福資源短缺,造成更多「下流世代」。
辛炳隆說,現年五十五歲以上的民眾進入職場時,不僅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經濟成長率和實質薪資增幅也同步。但隨後台灣經濟發展從「勞力密集」轉向「資本密集」和「知識密集」,以勞力平均分配薪資的環境不再,財富轉向資本家和高知識份子移動。
他說,大概從一九九○年代起,經濟成長率和實質薪資增幅脫勾,加上上一世代透過購買房地產創造新的財富,世代間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政府企圖透過公開上市櫃公司薪資,運用社會壓力讓企業平衡薪資結構、不要獨厚「肥貓」。
辛炳隆說,這招在歐美可能有效,但台灣缺乏消費者意識,民眾只管商品是否物美價廉。他認為,讓勞方代表加入薪酬委員會,或對獨董人選有建議權,更有能力監控勞資所得分配的不均衡。
辛炳隆說,要求企業加薪不太容易,政府可以做的是提供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解決低薪族的居住、育兒等問題,「至少讓『下流世代』能活得下去」。
高教工會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指出,和上一代相較,這一代接受教育的時間和支出大幅增加,許多人背負沉重學貸。然而他們踏入職場,受勞資分配不均的影響,在職場上得到的回報無法跟上一代相比;教育費用愈來愈高,青年薪資卻不成正比。
林柏儀認為,政府可以透過財稅政策鼓勵企業加薪,比方讓願意透過工會團體協約改善員工薪資的企業,可以減免稅賦。
其實,與其等待政府或外界不切實際的幫助,還不如立即來自己幫助自己;可以立即參加我們的團隊、立即增加穩定與長久的被動收入,讓自己的人生改變、立即脫離「下流世代」;可以參考以下說明來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