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倥」舞是的泰國經典戴著面具演出的舞蹈,公認是最精煉的藝術表演。早期「倥」舞只是局限於皇室內演出。
這是這項演出的製作費用極其昂貴,需要大量的服飾、精巧的面具、頭飾及其他的裝飾物都是需要由非常熟練的工匠精心製造。
傳統倥舞表演的故事背景取自一系列基於印度神話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的泰國文學拉瑪堅神話( Ramakien )中的重要章節,這部印度巨作幾乎深深影響東南亞所有國家的文學。
樸實和瑰麗的泰國有海納百川的多元文化,其中最迷亂人們眼睛的,便是古典又炫麗的傳統舞蹈"倥,khon"。
倥舞是泰國傳統的宮廷舞劇,為一種戴上面具的角色扮演舞蹈,所以也稱為面具舞劇,有六百多年歷史,故事以善惡對抗作為原始命題,取材自《拉瑪堅Ramakien》--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的泰國版,是一種舞者、伴奏和旁述者三者高度藝術合作的表演形式,其中融合了舞蹈、音樂、詩歌、繪畫、武術和皮影藝術於一爐,呈現泰國舞蹈藝術注重造型美的特點,是泰國最經典的舞劇藝術。
倥舞的角色分為男人、女人、惡魔及猴子,舞者的臺詞由旁述者讀出,故事描述居薩羅國(Kosala)的羅摩王子,為免去宮廷中的明爭暗鬥,自動退位森林,而其愛妻悉妲(Sita)在尋訪他的途中被魔王所困;終在金翅鳥伽魯達(Guruda)和神猴哈奴曼(Hanuman)的協助下贏得勝利。神猴哈奴曼的形象,也就像中國的孫悟空一樣家喻戶曉,是泰國人民機智、靈活的象徵。
早期的泰國舞蹈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到泰皇拉瑪二世統治時期,逐漸出其巢臼而自成一格,倥舞的面具色澤鮮豔,精巧的服飾、頭飾及其他裝飾物,都是由非常熟練的工匠精心製造,製作費用極其昂貴,演員用手勢和68式舞姿來表現劇中人物的行為舉止與思想感情,舞蹈中的每一個舞步以及手勢都具有特定的涵義。全劇最特別的地方,是所有男性舞者都帶著不同的面具、穿著相異的服裝,以顯示其身份。
早期「倥」舞只是局限於皇室內演出。在2006年泰皇登基六十周年慶之際,曼谷的Sala Chalermkrung皇家戲院與泰國觀光局、泰國國家資產局(Crown Property Bureau) 合作推出“Sala Chalermkrung泰國傳統面具舞” 特別紀念演出,最大用意在於永久保存泰國經典表演藝術,呈現泰國本地及外國觀眾,遵循皇家的腳步保存國家珍貴的文化遺產,從前只有貴族才能觀賞的面具舞,終於得以展現在遊客的眼前。
這出傳統劇作不僅是一出製作精緻且獨特的表演,也是流傳幾世紀之久的經典傳統表演代表作。此傳統的另一重要意義是吸引泰國年輕人,特別是生活在全球化趨勢的這一代,可以更加瞭解及欣賞珍貴的泰國文化遺產。也讓觀眾及外國人士對泰國傳統藝術及創作大開眼界。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