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爾由於其獨特的自然風貌和神秘的人文氣質,在近幾年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網紅旅遊目的地,引得無數人蜂擁而往。有人選擇參拜神明——到訪藍毗尼,有人選擇接近天空——搭乘滑翔傘,也有人選擇穿越叢林——越野吉普車......
在遊樂選項之外,或許這個國度的人和自然更值得被珍視,原因很簡單,因為,慢。當我們被同質的快速所推動,終日疲於奔命時,應當慶倖,還仍存有這樣一個場域,能體味和諧與有序。拋卻行銷號所鼓吹的蕩滌心靈之說,真正地試著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撥開尼泊爾的神秘面紗,會察覺,在街上晃悠的每個時刻,都是幸福溢滿的。
加德滿都
雖貴為首都,但加德滿都看上去十分像中南部的小鄉鎮,無規劃的建設,錯落的房屋,混用的色彩,構成了這個城市的底色,像積木搭壘起的童話王國,頗有偏安一隅的感覺。
加德滿都的商業中心泰米爾街,由於是遊客購物、餐飲、住宿必經之處,所以又稱“老外街”。在這條街上,有搭載遊客的人力車,有夜晚仍燈火通明的煙酒店,有閑晃的人們,以及,一張張國外面孔,這兒曾經也是嬉皮士的鍾愛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尼泊爾本地人較少飲用啤酒,因為本國產能低下,所以價格昂貴,對於人均收入極低的國民來說,啤酒是奢侈品。
老外街上店鋪林立,羊毛製品、茶葉、手工藝品...店內的老闆大多都掌握三門語言,本地話、英語、中文。在喧嚷的夜裡,逛完街不經意間就能在街角遇見趴在店門口路列隊的狗狗,慵懶而專注,根本不理會來往的行人。
英國旅行家鮑威爾曾講過,就算尼泊爾不在了,只要巴德崗還在,就值得你飛躍半個地球來看它。巴德崗曾是尼泊爾國都,有著恢弘的王宮建築群,看時著實令人震撼。但2015年的地震,令巴德崗受損嚴重,據工匠說,部分建築修繕工藝未能得到良好傳承,所以大概率難以修繕,想恢復如初,極為困難。
杜巴廣場是巴德崗最負盛名的一處,環繞著古老廟宇組成的建築群,建築上還存留極為精妙的木雕等裝飾,被譽為“中世紀尼泊爾藝術的精華和寶庫”。
這個廣場上,除了組團的外國遊客外,還有很多的本地人駐足,天然地融入進曾經引以為傲的歷史中:好友倚靠在門邊閒聊,孩童下學牽手走過,老阿姨坐在階上歇腳,商人整理手中的念珠盤串兒,大叔獨自一人發呆,幼童被鴿子環繞,當然,也不乏閒適地吞雲吐霧者。每個人都是放鬆愜意的,享受著斑駁建築裡投灑下的日光。
陶器是巴德崗的傳統產業,制陶業的工藝傳承長達上千年。該業態通常是家庭式協作,男人負責捏制成型,而女人和孩子則負責裝飾與晾曬,將制好的陶器放置於廣場空地上,是這些家庭每天的必備步驟。
另外,該處售賣的特色優酪乳也由非一次性的小陶碗盛裝,喝完優酪乳,就能擁有一個微縮版的陶器。
斯瓦揚布納特寺,又稱“猴廟”,位於加德滿都西部的山頂,最受人喜愛之處當然是廟宇和小猴子們的結合。
在這裡,有著無數風趣的瞬間,有奪食後飲水的猴子,有虔誠歇腳的信徒,有同樣慵懶和旁若無人的狗狗,以及一家家齊齊整整的猴子們。人文情懷之外,這裡還是俯瞰飽覽加都谷地的絕佳位置。
博大哈佛塔是加德滿都的最為重要的佛塔,塔頂牽出五色經幡,藍、白、紅、綠、黃,分別示意藍天、白雲、紅焰、綠水和黃土。經幡隨風飄動,代表掛幡的信徙們向神明不斷地祈福,而經幡是藏傳佛教信眾與神明連接的紐帶。
落滿的鴿子、睡去的狗與虔敬的教徒,于這裡共處,共同叩問著自己的內心,反思著塔上的“眼睛”和“問號”昭示的寓意:騙得過眾生,你騙得過自己麼。
加德滿都王宮廣場是集市和壓馬路者的天堂,有著各式各樣售賣的貨物,花生、鮮花、水果等等,均是自產自銷。
除了為生計的小販外,此處還有振翅的鴿子、閒逛的行人,以及組團睡覺的狗,讓王宮廣場搖身一變,變成一個平民的游娛空間和公共市場。
博卡拉
加德滿都看的是歷史和人文,尼泊爾第二大城市博卡拉則看的是山和天。能映襯山與天的,最重要的志識,便是日出。很多人選擇在天幕尚未重啟之時,登上山頂,端坐於平臺,喝上一杯熱奶茶,等待著暗夜轉成魚肚白,再轉而變成橙紅色,人們在日出時按下快門,歡呼,感念著熱力的升騰和顏色的進階。
日出前的博卡拉,被籠罩在一片雲海之中,讓人完全無法分辨出,山下是水是林還是城市。在高山俯瞰雲海,極為純淨,心裡也十分安寧。乘坐滑翔傘和直升機的遊人會倍加關注雲海和霧氣的狀況,如果雲海消散過慢,上空霧氣過重,那的確很遺憾,很有可能無法遊玩這些接近天際線的項目了。
博卡拉是喜馬拉雅山的絕佳觀景城市,著名的珠穆朗瑪峰、安娜普納峰在光照下,都能盡收眼底。日出的那一刻,更是有金頂的景色出現,蔚為大觀,令人不覺驚歎自然的瑰麗與雄奇,連綿的雪山看得人心曠神怡。
奇特旺
奇特旺是尼泊爾王公貴族過去的皇家獵場,至今仍然保持著原始的自然風貌,廣袤的森林裡蘊藏著無數動植物資源。由於旅遊業的需要,奇特旺開發出了騎大象的旅遊專案,有專門的養象人,同時也有專業的馭象人,讓遊客得以穿梭叢林,留下對奇特旺的初印象。
獨木舟也是奇特旺的專屬項目,在平衡好舟體後,船夫便撐船出發,在河中蕩漾,遊覽兩岸的風光。岸邊有多種珍稀鳥類,同時,還有很多曬著太陽,慵懶一動不動的鱷魚,人與自然共生。
人與自然的共生的例子不勝枚舉,有坐在岸邊,目視鱷魚下水的孩童,有阿媽牽著回家的牧牛,有在牛和鷺之間的佝僂老漢,和諧而美好。
動物之間也似乎有一種互不相擾的默契,鳥兒輕巧地落在牛、犀牛的角上或背上,一同享受著靜謐時光。在奇特旺,時常有大象和犀牛在村鎮裡出沒,所以當地的嚮導也會特意囑咐遊人,夜晚儘量不要獨自出行。
雖說夜晚不能單獨出行,但白天可以隨便撒歡兒,閃光的少女指不定就會遇上騎象上班的馭象人。這群人沒有長距離的通勤,也沒有社畜那急匆匆地奔走,只是一味地晃悠著,前往森林深處,迎接著一天的開始。
尼泊爾各地的食物都是較為簡單的,日常吃食中,除了咖喱之外,還會有些小吃餐點。小販會推著游走的車,出現在街頭巷尾。有兩種食物是風靡全境的,一種叫炒米扮豆,是用捏碎的乾脆面和大米花、青豆、辣椒、本地香料相混合的,口感很是酥脆。另外一種,叫“Panipuri”,酥脆的外殼裡盛裝著綿密的土豆泥,再輔之以專有的辣椒水,味覺體驗刺激又酣暢。
處處皆發呆
尼泊爾是一個非常適合忘記自我而陷入發呆沉思狀態的國度。原因很簡單,一來是自然環境的優渥,舒適容易放空。二來是生計壓力不大,尼泊爾整體貧窮,但人們因為信仰等原因,所以對物質條件要求並不苛刻,在沒有強壓下,人們更容易產生忘我狀態。
放學後的孩子們坐在露天校車上發呆,農婦倚牆望遠發呆,小夥子坐在輪胎上發呆,孩童坐在矮牆上發呆,只要在尼泊爾境內,發呆便是常態,沒有一絲貶義,內心餘下的都是對生活無上的敬意。
尼泊爾被稱為“眾神之境”,也被譽為“不得不去的旅遊地”,比起那些虛空的標籤,這裡樸實無華的人和自然的生活讓人感動,讓人能在不經意間返璞歸真,重新思索生命的真諦。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