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是一個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西面,有著70余萬人口的佛教國家。這個國家的絕大部分人口從事畜牧業、農業等第一產業,至今仍然以犛牛、騾、馬為主要交通工具。從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各項經濟指標來看,不丹還處於世界上少有的極其貧困的國家行列。
雖然這個國家經濟相當落後,是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但幸福指數在全球的排名位于亞洲第一。很多人試圖從多個角度探討不丹人幸福的秘訣,本文試圖通過對宗教和不丹教育關係的考察和理解找到答案。
不丹是個單一民族的國家,不丹近乎全體民眾,包括移民到此原本信奉印度教的尼泊爾人都信仰藏傳佛教,佛教的思想和道德理念滲透在每個不丹人的生活當中。佛教中關於幸福的追求和定義對不丹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深遠的影響。
不丹人的佛教傳統文化教育是從家庭開始,而這種強烈的文化理念在不丹兒童的基礎教育過程中發揮著近乎主導的作用。可以說不丹國民的幸福從基礎教育開始。本文透過不丹學校的教育目標、教育過程以及家庭教育三個方面,側重從宗教文化影響的層面理解不丹的教育。
文化與獨特的教育目標
不丹人信奉的藏傳佛教相信生命的輪回,即今生並不是生命的全部,今生過後還有來世。這種生命輪回的思想讓不丹人尤其注重行善積德,從不把人生目標放在對事業成功、物質滿足的追求上。因此教育並不是不丹人用來實現人生目標的手段,不丹的教育強調的不是成績和競爭,而是意義更為廣泛的"全人教育"。
不丹人認為教育不僅僅是用來傳遞知識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幫助人確立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全人格。正因如此,即使是如此貧窮的國家,不丹政府仍將相當一部分的財政收入用於教育投入。不丹在教育方面的預算約為18%,並且實現了全民義務教育。同時國家每年還會資助一批學生出國留學。因此不丹兒童的小學毛入學率高達97%。
從這點上看,不丹的"全人教育"政策決定了學校的知識教育並不是要達到的主要目標,在認識到學校教育對於國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整個社會文化基礎構建方面的重要意義的前提下,政府也傾向于投入更多資源來實現這一教育目標。
文化與教育課程
每個不丹人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祈禱,所以不丹的學生們在離家出發去學校前也會用這樣的方式開始一天的學習。不丹的教育從一開始就使用宗喀和英語雙語制,因此不丹學生的英語普及程度很高。
由於接受政府獎學金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多半去印度或歐美國家求學,所以不丹學生的英語與母語一樣佔有重要的地位。除了語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叫作"宗喀"的宗教性質的課程。學生們在這門課上主要學習佛教的哲學想。
不丹的孩子們從小學開始通過這門課學習佛教的道德倫理和思想,培養良好的人格。佛教的道德思想認為樂於助人的善行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這也是不丹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標。
於是學校也讓孩子們通過行動來實踐這種善行,很多孩子都會自發地利用課餘的時間參與幫助殘疾人、探訪孤寡老人等各種志願者活動。不是為了分數,而是為了實踐這種對幸福的追求。
此外,佛教中的生命共存思想也對不丹的教育產生重要的影響。這種思想認為人與自然的共生和諧還是幸福之本。因此不丹的學校只有上午上課,到了下午都會讓學生回到家跟從父母學習農活,因為不丹人認為通過學習農活可以在大自然中學到智慧以及與自然和諧相生的道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亞國家,尤其是韓國、中國等教育大國的學生從初等教育開始就背負過重的課業負擔,大部分學校也以升學為目標來設置教育課程。從這一角度來看不丹的教育可以說是真正實踐幸福的教育課程。
文化與家庭教育
不丹的孩子從小通過教育學習和親身實踐佛教道德倫理和價值取向,當他們成人之後,也會將這種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家庭教育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一般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不丹的父母對孩子的希望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他們一生都能通過幫助別人獲得福。
正因如此,孩子們從出生開始,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學習這種價值觀,在學校繼續通過教育來實踐、堅固這種追求幸福的方式,這種幸福的價值觀通過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代代傳承,逐漸形成了整個不丹社會的整體價值信念,正是這種對幸福的定義和追求,讓這個貧困的小國家成為亞洲幸福指數排名最高的國家。
文化與教育有著深刻緊密的聯繫,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對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巨大的影響力甚至可以決定這個國家或民族教育的根本哲學理念。不丹的教育正是說明了這一點。在不丹人的課堂上,日常生活和言行中都能找到他們的信仰留下的痕跡。
這一思想讓不丹人形成了統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育的體制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理解眾多國家和民族教育的問題上,拋開就問題看問題的觀點,從教育人類學的文化角度出發,透過教育現象挖掘文化層面的本質影響對理解國際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