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為血緣性的家神,指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靈,俗謂祖神。客家人祖先崇拜的形式主要包括:祖先牌位崇拜(祠祭)、祖先墳墓崇拜(墓祭)、祖先偶像崇拜。
民間各族姓的宗祠,祀奉族姓的共同祖先。圍龍屋集居室、宗祠、神廟為一體,正堂神聖空間供奉列祖列宗。一些房戶的私宅也設有祖堂,但僅祀奉最親近的祖先。
鄉俗是父或母老了,即要請齋嘛或和尚為亡父(母)立神牌。這種神牌寫上死者世輩和死後的諡號再加上生前的名諱,然後再經 點主儀式,就正式由人轉而為神。對已逝去的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祖神叩拜,則是在固定時間或在特定情況下進行的。這是因為,一般情況下,曾祖、 高曾祖以上的神位,都經過轉火的儀式,移送到老祖屋正堂神龕,所以都定期印拜。
所謂轉火,就是凡祖堂上左右牆壁上掛滿了香火袋時(這種情況, 一般經過三幾十年才發生)就舉行轉火儀式。轉火儀式,就是把祖堂牆上掛的香火袋統統取下火化,放人一個大香爐缽內,然後再用特製的轎子把它抬送到老祖屋,統一入正堂神龕香爐內,並分別製成神牌安於老祖屋的神龕上。
因為老祖屋神龕位於該宅龍位的上方,所以轉火的儀式又叫安龍。祖神和龍神都安置在祖堂正中之點,但它們並不是一碼事。龍神是本屋龍穴所在之處,俗稱龍神伯公,其神位安於神龕之下並連著土地。祖神是血緣神, 其神位安於神龕之上。
祭祖通常是指祭祖祠或祭祖墳。參加成員為通族男丁或各房代表,由宗族領袖統一組織,經費由宗族嘗產開支。祭祖儀式莊重,一到時間,老少更衣沐浴,爭先恐後地趕往祠堂,以搶得頭香。祭祖的祭品,一般都用整豬、整羊以及五珍等等。所謂整豬、整羊,就是把豬羊宰後,挖去五臟,把其整個軀殼當祭品。
所謂五珍就是從山珍海味中,擇五項作為祭品。祭祖須請禮生和吹鼓手。祭祖行三跪九叩的三獻禮,整套儀式的 一招一式,皆由禮生朗聲唱禮進行。祭禮結束後,祭祠者在祠內設宴聚餐,並在祠內共商族內有關事宜。
拜祖的時間不一,其中各姓各族固定叩拜祖神的時間是春節。另若有旅外族人回鄉,其拜祖活動則隨時組織。五華縣華城鎮的拜祖神習俗比較典型,傳統分三次叩拜。第一次在除夕傍晚吃團圓飯之前,由各家各戶單獨進行叩拜。俗謂不拜祖神,不准過年。
第二次在大年初一,仍由各家各戶單獨進行。但這次拜神的祭品全是齋品,如甜板、煎圓、米板、腐片,當然還要具備香紙燭寶、鞭炮等。族人認為誰最早叩拜祖神,誰就早得祖德庇蔭。因此,年初一拜祖神,各家各戶起床後就爭著第一個進老祖屋叩拜祖神,然後才吃早飯。祭品有的備五份,有的備三份,均用五珍托盛著。
第三次在大年初二吃過早飯後,由族長率領,所有男丁集中到老祖屋正堂統一拜祖神。各家各戶各具三牲祭品以及香紙燭寶,鞭炮則越多越好。這次拜祖,世輩越低的,要主動自覺提前到老祖屋祖公廳,協助擺好三牲祭品,等待族長到達。
叩拜時按世輩排列陣容,世輩最高的排第一列,其中高而尊的族長又居中位,其餘按輩往後排,世輩最低的,自然排在最後一排。由族長統率叩拜。族長呼上香,大家統一上香;叫奠酒,大家統一奠酒;叫跪即跪,叫叩 頭即叩頭,直至全部禮拜完畢。然後統一燒紙寶、化財帛,燃放鞭炮。因此,年初二拜祖是最熱鬧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