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又稱"榆關",位於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彙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有"天下第一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來到天下第一關,登長城,看燕山聳翠,渝水流澌,長城如練,雄關似鎖,雄偉壯麗的天下第一關城樓有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渤海之濱閃耀著驕傲的色彩。
天下第一關為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是關內關外的分界線,是明朝京師——北京的重要屏障。“茫茫碣石東,此關自天作。粵惟中山王,經營始開拓!”天下第一關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將軍徐達所建,是以展現明代重要關口和平原長城為主的歷史遺跡人文景區。
天下第一關景區占地0.1平方公里,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瑞蓮閣公園、甕城、一關廣場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因景區涵蓋山海關標誌性建築——“天下第一關箭樓”而得名,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長城軍事防禦體系。
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並有多種古代的防禦建築,是一座防禦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有"天下第一關"之稱。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甕城,東羅城、長城博物館等長城建築,向遊客展示了中國古代城防建築風格。
山海關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牆建築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樣,特別是保存眾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樸。使古城最為增色的是關城東門,天下第一關城樓,聳立長城之上,雄視四野。登上城樓二樓,可俯視山海關城全貌及關外的原野。北望,遙見角山長城的雄姿;南邊的大海也朦朧可見。天下第一關城樓南北,還有靖邊樓、牧營樓和臨閭樓等建築。
山海關的四面均開闢城門,東、西、南、北分別稱「鎮東門」、「迎恩門」、「望洋門」和「威遠門」。四門上原先都築有高大的城樓,但目前僅存鎮東門樓。東門面向關外,最為重要,由外至內設有衛城、羅城、甕城和城門四道防護。城門為巨大的磚砌拱門,位於長方形城台的中部。
城台高12米,其上的城樓高13米,寬20米,進深11米,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重簷歇山頂建築。城樓上層西側有門,其餘三面設箭窗68個,平時以窗板掩蓋。在東面屋簷下還高懸一塊巨大匾額,上書「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字體蒼勁渾厚,是山海關城的象徵。
此外,還有清代山海關人餘一元及譚從簡所書的兩種傳說。但這兩說均不足信,因為早在明代中葉的《永平府志》中,就明確記載山海關上已有"天下第一關"之巨匾。因此,餘、譚二人即便題過匾,也只能是依照前人的留墨摹寫罷了。那麼,真正為現存巨匾題字者,又該是誰呢?有待後人研究。
山海關老龍頭長城的修築始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當時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抵禦元朝殘餘勢力的侵擾,由大將軍徐達在此修建的山海關前衛哨城。明代中、後期,明代防務的重點由蒙古轉向女真,由陸路轉向海路。老龍頭作為海上防禦的前沿,經抗倭名將戚繼光、兵部尚書孫承宗、巡撫楊嗣昌等數位重臣名將的督師經略和增修加固,成為拱衛京師的海防要塞。
龍,是傳統的皇帝的象徵。這裡是老龍頭,無論哪條“龍”,都想在這裡抬抬頭,歷史上有多位帝王蒞臨於此,僅清代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12次登樓觀海。老龍頭歷經明清兩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擔負著不同的歷史責任。終明一代,它是嚴密的海陸軍事要塞,清代順治至嘉慶時期則是觀海覽勝的佳絕處,自1840年以後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老龍頭重又擔負起抵禦帝國主義入侵的海防重任。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軍事建築,使老龍頭具有萬里長城任何地段也不能替代的軍事功能。
現在對外開放的老龍頭景區占地面積600畝,由寧海城、澄海樓、入海石城、南海口關、龍武營、海神廟等28處景觀組成。這裡有萬里長城中唯一的一段入海石城、唯一的一座海上敵臺、明代長城東部的第一個垛口、第一道關口、第一座觀海樓閣以及現存最完整的明代長城沿線海防兵營。在景區內,遊客可以乘海上遊艇、騎沙灘摩托車、坐動力三角翼。在節慶日,遊客還可以坐上明代民間的大花轎、觀看“將士巡城”等仿古節目。
山海關古城的西門,又稱為迎恩門。北京是明清兩代的首都,位於山海關以西300公里左右,由京城來自皇帝的恩澤和賞賜、朝廷發給的糧草和餉銀,自然都是來自西方,所以因其遙向京都貴為門戶而冠名。上面的城樓,也就隨之叫做“迎恩樓”了。明嘉靖、萬曆,清乾隆、道光年間曾多次重修。至解放初期,由於年久失修,於1955年春拆除。得益於古城保護開發之大計,2005年,迎恩樓又再現其雄姿,傲然於山海關西門之上,樓體為磚木結構,九脊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850平方米。
山海關迎恩樓上懸有一塊匾額,上書四個大字:祥藹榑桑,是清乾隆九年(1744),高宗皇帝去東北拜謁祖陵,途經山海關,來到西門迎恩樓,見此處霞光普照,瑞氣東來,乃親題賜額。祥藹,說的是“祥瑞的雲氣”;“榑桑”,就是“扶桑”,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一棵大樹。神話中的扶桑樹非常高大,日出的時候,太陽從扶桑樹下升起,所以,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也往往以扶桑代指太陽。“祥藹榑桑”的意思就是: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到處都是吉祥的瑞氣,也隱喻為清王朝皇恩浩蕩,恩澤天下。
山海關鐘鼓樓位於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的關城中心,下為方台,高8.26米,臺上建文昌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雙層,高13.3米,一層四面帶圍廊,二層四面圍平座,重簷歇山頂。
鐘鼓樓由鐘鼓二樓及文昌殿組成,三體合一,獨具特色,這種建築形制,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文昌殿裡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原是天上六星的總稱,傳說是主宰功名利祿的神仙。它為官清廉,曾經七十三次化身於人間,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
鐘鼓樓是中國古代用以司時的樓閣式建築,鐘和鼓原本都是古代樂器,由於它們聲音渾厚,悠揚傳遠,人們便把鐘和鼓的體量放大,做成大鐘、大鼓,用於報時。中國古代鐘鼓樓起源於漢代,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制度。鐘鼓樓有三種,一種建於宮廷內,始於隋代,止於明代。一種建於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築,多做報警、報時之用。還有一種建於寺廟之內,專供佛事之用。
到了山海關,當然要看看王家大院;王家大院,又稱山海關民俗博物館,它座落於雄偉的“天下第一關”西側,位於山海關東三條胡同,被譽為萬里長城起點的第一家。
王家大院始建於明末清初,總占地面積十餘畝,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共分三個套院,其建築佈局非常嚴謹,風格典雅別致,是一個典型明清四合庭院,有詩描述道:“清磚鋪地疊瓦房,花格窗戶映回廊。翠竹搖曳青草綠,燕語蝶舞花凝香。
王家興盛於鹹豐年間,主人曾是山西鹽商,他們的經營方式本著忠厚持家,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快從小本經營做的鹽運、邊貿,直至經營錢莊,一發不可收拾。雖說生意做大了,但為人行事卻越發樂善好施,連對討飯來的窮苦人也敬若上賓。
而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是在這裡曾經住過一位亂世佳人“陳圓圓”。據說吳三桂任職明末關甯總兵,手握一支10萬人的精銳部隊,鎮守山海關防禦清軍的入侵。
那年吳三桂回京時,田國丈想深結這個實力派作為以後的依靠,讓蜚聲江南的絕代佳人陳圓圓招待這個武夫。吳三桂一見陳圓圓,疑為天仙,又驚歎她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於聲律,書棋琴畫都很嫺熟,田國丈見吳三桂如此的動容,便將陳圓圓送給了他。
吳三桂喜得陳圓圓,將她帶到山海關小居,常常與陳圓圓出入這個宅院,遊樂於“天下第一關”之上及老龍頭大海之邊,其樂融融共賞風花雪月。但吳三桂無奈於關外軍情緊急,只好將陳圓圓送回京城。
可不成想關內的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迅速發展,很快攻佔了北京。李自成軍進京後忙於追回贓款,占地盤,準備登坐金鑾殿,建立新王朝。再有他治軍不嚴,他的大將劉宗敏不僅把吳三桂的父親抓來拷打,抄了吳家,還佔有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
原本答應歸降於李自成的吳三桂,聽聞陳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占,這位血性的男子,無法忍受這種奇恥大辱,衝冠大怒,高叫著“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表面為崇禎舉喪,實則為報奪妾之恨,立誓與李自成為敵人。
於是吳三桂做出一件讓大明王朝為之側目的驚天動地的事情:打開山海關城門,引清兵入關,遂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演繹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與大明、大順、大清三個王朝的興廢更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山海關石河大戰”。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所曰:“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傳說的是故事,存在的是現實。置身於王家大院,仿佛時光倒流幾百年, 回到了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大到床鋪傢俱小到針頭線腦,從金銀首飾到衣裳布匹、燭臺燈火、床櫥櫃桌、枕箱被帳、冠巾鞋襪、銅盆器皿、瓷漆杯盤梳洗用具到珠寶珍玩、文房四寶……只有身臨其境,才能親身體驗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源流長。方春凳、八仙桌、呷老酒、品新茗、啖名吃、聆絲竹、人生悠哉盡在百年王家大院……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