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梅州,傳統的客家人仍然敬重神靈,與各地民眾一樣,客家人也是把歷史上那些具有超人力量的人為神靈,頂禮膜拜。如客家人崇拜三國名將關羽,許多商家、農戶都供奉關公塑像,將他視為鎮妖除魔的武聖人和招財寶的財神爺。有些村鎮建置關帝廟,成為保佑一方平安的守護神。
還有,客家地區雖不靠海,但在一些可行船的沿江碼頭,船家和附近的客棧、商店,也像沿海漁民一樣,篤信媽祖,把這位女海神奉為保佑江河航行平安的保護神。客家人崇文重教,有些村鎮還建文昌廟(宮),供奉文昌帝君,希冀本地學子高中文魁,讀書仕進。
不過,最具特色的還是那些客家地區特有的地方神崇拜,如三山國王、石固大王、射獵公王等。三國國王原為隋代連、喬、趙三人,因救聖駕有功而被封王,鎮守粵東的巾山、明山、獨山,粵東、海陸豐及福建、台灣等地客家地區都建廟奉祀。如揭西縣河婆鎮的三山國王神像到村裡各家各戶巡遊,村民則在迎神送煞中,驅趕了邪晦之氣,帶來新的一年的豐收和安康。
客家人認為,"生為人,死為神"。他們不但將逝去祖先的名諱刻上神牌,供於祠堂,虔誠祭祀,還對那些為國家、民族以及本鄉本土做過好事的官吏、將士乃至無主的忠義孤魂,也會為之塑像,建祠立廟,讓他們享受人間香火。如廣東梅縣南口鎮唐肚村,因村內無河,年年受旱。
明代鄭某帶領村民在外村河溪上建立水壩,開出盤山水渠,引水灌溉農田。於是村民為他建起鄭仙宮,年年祭祀。在廣西,則有為歌仙劉三姐建立的女廟,等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台灣客家人普遍信仰的"義民爺"。
義民爺是對保衛鄉土而犧牲的台灣無名氏客家人的紀念。清代乾隆、同治年間,彰化先後發生林爽文、戴潮春叛亂。叛軍攻城掠地,殺官擾民。他們攻至新竹時,當地客家子弟組織義民軍,配合清軍,打敗了叛軍。不過,在慘烈的戰鬥中,也有幾百名義民軍犧牲了。
當地民眾收殮這些忠骨,合葬在新竹新埔鎮的兩個義塚裡,建廟祭祀。因廟裡高懸乾隆皇帝御筆親書"褒忠"匾而稱褒忠亭,百姓則俗稱義民廟。此後,本廟及台灣各地的60多處分香廟,在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都要隆重祭祀,同時開展各種民俗活動,遂成台灣最盛大的民俗節日之一。
無論如何,客家人是非常注重地方神靈崇拜,尤其是客家人的原鄉梅州更是如此;而梅州的女孩子更保有著客家女性傳統勤儉持家的精神,使的每年到梅州娶梅州新娘的台灣男性絡繹不絕,使得梅州的客家新娘聞名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