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朝鮮這個神秘的國度,“先軍政治”、“金家天下”、“落後閉塞”等標籤大概會先入為主地跳入你腦海。朝鮮當然遠不止如此,但是如果要把這個國家和“美”這個字聯繫在一起,卻好像仍然有些古怪。
大眾對於朝鮮美學的普遍印象,還停留在這種貌似大陸六七十年代的復古宣傳畫上——樸素的畫觸,搭配濃郁的色彩,並通過正面的口號標語來鼓勵“愛崗敬業”、“團結一致”、“勤勞踏實”等價值觀(最後往往要加上感嘆號來表達強烈情感)。比如朝鮮最近推出的這組宣傳畫,關鍵字是“經濟”。
另一種普遍認知,是集體主義美學的代表“阿里郎”表演。它曾憑藉10萬人的參演規模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在同樣被列為世界之最的、可容納15萬人的“五一體育場”內,這種以龐大數量和整齊劃一來震撼人心的美學範式達到了巔峰。
但即使是這座空前龐大的體育館,在獨具特色的朝鮮建築群裡,也完全不是最受矚目的那一個。
讓整個國家變成一個社會主義的仙境
這是朝鮮在2015年的官方宣傳口號之一。當然,如果要在朝鮮談建築設計,基本等同於在討論平壤。這座首都作為世界最大的面子工程,已經成了金正恩大展奇思的試驗田,各式奇異卻有美感的建築造型在這裡拔地而起。
科技感是朝鮮建築的一大主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這座高105層、330米的柳京飯店,它的外形神似即將飛往太空的航天器。1987年開工,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卻仍未被啟用,成了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也最令朝鮮尷尬的空置建築。
而於2014年開建的“未來科學家大街”則早已竣工並投入使用,名字是由金正恩欽定,而這個高檔社區也將被分配給身為“朝鮮上流階級”的科研工作者和大學教師們居住。
這條街區不僅馬路寬廣,而且道路兩旁未來主義風格的建築都被粉刷上了夢幻的色彩,夜幕降臨時,頗有些賽博朋克的魔幻感。
另一部分平壤建築則遵從了“放大版”的寫實主義。比如頭頂巨大土星的革命展覽公園天文館,以及形似羽毛球弧線的羽毛球館,或者是仿照動物建造的各類動物園。
沒有華麗裝飾和高檔建材,僅憑這些plus版本的“硬核”風格,就令全世界來此窺探朝鮮的遊客為之一振。
這種對於龐大和巨型建築的崇拜,從“金二代”身上便可見端倪。金正日曾在1991年出版的一篇長達160頁的論文《論建築》中,詳細規定了關於建築的原則,比如,“宏偉紀念碑的壯麗,首先是通過異常巨大的規模和數量來表達的”。
金正恩也喜歡馬卡龍色調?
朝鮮的建築發展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經歷了戰爭後一切都百廢待興。在前蘇聯、中國和東德等國的的援助下,朝鮮誕生了許多令人震撼的建築結構,包括結構主義、現代主義、未來主義、野獸派等——至今你仍可以在平壤見到許多史達林式建築。
除了XXXL號的建築外形,在配色上,金正恩也偏愛柔和清新的“馬卡龍色調”。無論是巨型公共建築還是普通居民樓,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都被粉刷上了藍、橘、粉、綠的塗料。
漫步平壤,你很可能錯覺自己走入了色調復古文藝的電影中。
《衛報》的建築設計評論家Oliver Wainwright曾到訪朝鮮。早已習慣霧都灰濛濛色調的他,詫異于宛如蠟筆畫般的平壤建築。即使是四四方方、不苟言笑的蘇式高層建築,在合適的色彩搭配下,就有了幾分阿里郎集體式美學的模樣。
他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了朝鮮室內室外的色彩美學,並集結成一本《Inside North Korea》的攝影集。他提到,朝鮮建築最令他震驚的兩點:一個是對對稱設計的狂熱喜愛,一個是對大面積色彩的大膽運用。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建築已經成為朝鮮宇宙裡最重要的藝術之一,只不過這門藝術的最高話語權仍然握在金家手裡。“國家精神是建築的生命、靈魂和核心。”金正恩曾多次在視察中強調。
Oliver Wainwright雖然癡迷於這些糖果般的夢幻色彩,但他也清醒地意識到,這些“類似幼稚園”的柔和明亮配色實際是在現實的維度之上,重新構建了另一個美好的烏托邦。
論色彩,平面設計也想擁有姓名
另一個被朝鮮美學震驚的外國人名叫Nicholas Bonner。他不僅和朋友在北京合辦了為外國人提供朝鮮旅行服務的旅行社,還曾與朝鮮合拍過一部名叫《金同志飛起來》的電影,成為首部登上美國和韓國銀幕的朝鮮電影。
而在二十多年來數次與朝鮮的親密接觸中,Bonner收集了許多朝鮮特色式包裝,包括各種產品標籤和明信片等,整合彙編成一本《Made in North Korea》。
翻開這本書,隨處可見朝鮮人的民族驕傲感,設計幾乎沒有受到西方的影響。Bonner將朝鮮的平面設計統括為三個特點:實用、單純、美麗。
產品包裝的理念是“所見即所得”。虛假宣傳?那是要被抓的。
我們將“販賣美好幻想”作為廣告慣用話術,但在朝鮮,包裝只會告訴你“這裡面是火柴,並且能用”——沒有過度包裝,沒有製造焦慮,更沒有空洞的承諾。因為在商業競爭並不激烈的朝鮮,商家根本無需過多的噱頭來誘導購買,他們只需要將產品本身做好就夠了。
朝鮮設計師們在包裝上也不憚于大量使用鮮豔色彩——以鮮紅或粉紅為主調,再配上復古式畫風,就是最具朝鮮特色的設計。
另外在視覺上,產品包裝通常會保留朝鮮的地標,如山脈或歷史建築,借此喚起大眾的“民族情感”,也隱隱暗示所銷售的產品就和朝鮮本身一樣高貴。
只不過,隨著2011年後越來越多外國產品流入朝鮮,這個向來“隱居”的國家察覺到了危機感,這點也直接體現在產品包裝上——許多商品陸續在標籤上印刷英語,為了使商品看起來更加國際化,而且更上檔次。
不過歸根結底,在朝鮮語境下的設計,更多還是服務於宣傳事業,無論是在建築、平面設計、還是繪畫中。
無論是建築還是產品包裝,在這些高度統一化的設計中,你很難體味到設計師的個人風格。
因為朝鮮一貫嚴格執行著對於設計者的統一培養模式:在同一個大學中接受訓練,畢業後進入政府或是藝術工作室工作,未經許可的作品不能予以生產。
個性不再是榮耀,合群才是他們的功勳章。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