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是以南傳佛教為主的國家,有超過95%民眾信仰,只有少數棲於南部近馬來西亞邊境地區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
泰國有「千佛國」美譽封號,境內寺廟數量之多,至少超過30,000座以上,寺廟、神佛法相雕刻,是最能代表泰國佛教文化與歷史的代表之一。泰國舊名為「暹邏」,除深受印度及中國影響外,也受到不同的民族風格影響,包括:孟族(Mon)、高棉族(Khmer)、泰族(Tai)部落和緬族(Burmese)等,呈現,泰國佛教文化獨有的多神、多色彩的泰國文化。
泰國較常見的守護神靈或護法,有那伽神(Naga)與加魯達(Garuda);
那伽神(Naga),即守護水域和地下財富的蛇王
那伽(Naga)一語言為梵語,為古代傳說中的神秘生物,居住於湖泊或地下深水中,外表長有龍頭及巨大的蛇身,身長無足,有一個頭或多個頭,有劇毒及再生能力,擁有世界罕有的珍貴寶石,是掌管財富及生命的守護神。由於受佛教譯法的影響,那伽常被翻譯為「龍」或「天龍」。在亞洲那些具佛教淵源之國家,很多廟宇的出入口都以「那伽」為為廟宇的守護神。
根據梵語和巴利語中的詞彙,用來指傳說中的神秘生物。這種生物外表類似巨大的蛇,有一個頭或多個頭;其形象在婆羅門教、印度教和佛教經典中常有出現。八部眾之一,一般謂其為生活於水中,能呼雲起雨之蛇形鬼類,亦為守護佛法之異類。其首領稱作「龍王」或「龍神」。其象徵意義與中國的「海龍王」、「龍」相同,都受到佛教所致。
泰國佛教歷史既載,所有神靈、守護神、眾神和其他神話人物,都居住在須彌山(Mount Meru),根據佛教和印度教神話,須彌山分為多層級,分別為:天地三界(天界、地上界和地下界),是所有神靈所居住之寶地。
須彌山(梵語:मेरु,Sumeru),又有「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等不同名稱,意指「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是古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山,位於小千世界的中央(小千世界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後為佛教所採用。
須彌山的下層或地下層部,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可怕、恐怖的地獄景象,而外表長有龍頭及巨大蛇身、身長無足,有一個頭或多個頭,同時擁有劇毒的那伽(Naga),也不是令人恐懼、害怕的的毒蛇猛獸,而是忠實的守護神,無論皇宮建築、寺廟之柱子、壁畫、壁雕上,經常可見那伽,其臉部表情生動逼真,猶像要淩空而下,有些那伽神只有一顆頭,些則有三或五顆頭。
加魯達(Garuda)印度神話中鷹頭人身的大鵬金翅鳥
須彌山最基層是加魯達(Garuda),即印度神話中鷹頭人身的─「大鵬金翅鳥」(或稱「大鵬鳥」、「神鷹」)。加魯達是毗濕奴神(Vishnu )的坐騎,於皇家寺廟以及宮廷和亭臺、樓閣、皇家建築物、山牆頂封簷板上、寺廟正前入口上方等處,都可見其蹤影,加魯達雕刻有各種裝飾,惟妙惟肖。
而加魯達(Garuda),除了在泰國非常容易看到之外,在巴里島也非常容易看到!
除最常見的「那伽」與「加魯達」外,其他神靈、護法,還包括:夜叉神(Yaksha)、半男半鳥的金那羅(Kinnare)、半女半鳥的金那娜(Kinnara)、獅神辛格(Singh)和半人半獅的那羅辛哈(Norasingh)...等護法神。須彌山山頂住印度教主神─因陀羅(Indra),根據泰國佛教中記錄,因陀羅,通常騎著坐騎三頭象神(Erawan)。
《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一、《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等處記載,佛從菩提樹下起,往牟枝磷陀龍王池邊,坐一樹下思惟,時七日洪雨不止,牟枝磷陀龍王乃出,以身繞佛七匝,引頭覆佛頭上,守護佛陀,使不受諸惱亂。
天龍八部,是佛教概念,指佛教護法隊伍中以天、龍為首的八種神話種族,包括:天眾、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呼羅迦...等,為佛教護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