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困惑:"平日裡堅持學佛行善,自問也沒做什麼壞事,為什麼依然會有壞事找上門?"
根據我們樸素的價值觀:
"好人就該有好報"
"自己學佛行善+沒做壞事=好人"
那自己這個學佛的好人,為什麼還會有惡報呢?
原因1:成熟有先後
為了能夠過得更好,我們可能會功利性地做一些善法來種下善因,並期待這些善因早日成熟、回饋自身。
但是"因果"是最公正的規則,既然行善可以種下善因、獲得回報,那麼為惡同樣也能令惡果成熟。
要知道,佛法並非一經服用即可見效的速效藥,而是一個逐步修正自己言行、心念,從而感得樂果的漫長過程。
而在這過程中,那些下意識的口頭禪,那些心中憤恨、嫉妒、懶怠的念頭,那些僅對親友、法師熱情,對陌生人冷漠的"片面慈悲"等等都在為"苦果"的成熟添加養分。
正如佛陀曾在《地藏經》開示眾生無時不刻不在造作惡業,那些無意識的惡行可能比有意識的行善出現的頻率更高。
最終使得"惡行的苦果"先於"學佛行善的樂果"成熟。
原因2:功過不相抵
此外,即使我們今生學佛,平日裡是100%的純好人,但我們並不能保證在過去生生世世的輪回裡,未曾起過一絲惡念、未曾行過一件惡事。
而當初種下的惡因並不會因為如今行善而功過相抵。這就像是兩棵樹的種子,各結各的果,該甜甜,該苦苦,互不干擾。
學佛有什麼用?
既然學佛後,依舊會有不好的事發生,那我們學佛還有什麼用呢?
就好像種下的種子不會憑空消失,但是若不給予其生長所必需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種子便可能不會發芽,或因為營養不良只能結出較小的果子。
而經由佛法的修持,便可以加強我們省察自身的言行,及時發現所種的惡種,加以懺悔、改正,逐漸將其形成習慣取代原來不好的習氣。
如果真能奉行佛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義,雖然對已結出的苦果無力改變,但對於那些尚未結果的苦果卻能令其不生或結出較小的果實。
經由止惡行善,我們或許能感得健康的身體、豐饒的財富、美滿的家庭等通常意義上的"樂果"。
但我們的生命每時每刻都在消逝,正如佛陀曾問三位弟子"人命在幾間?"弟子們依次回復:
"數日之間?"
"飯食之間?"
"呼吸之間。"
"善哉,子知道矣!"
按正常人平均每分鐘16次呼吸來算,活到一百歲也只有八億四千一百八十三萬六千次呼吸,而在這八億次呼吸間我們永遠不知道無常的苦果與樂果哪一個會先來。
一旦生命結束了,一生所求的種種樂果便都如夢幻泡影。
因此佛菩薩多次勸勉弟子應追求真正的"樂果"——
珍惜當下、格外用功、預儲往生資糧,最終徹底從生老病死的輪回中解脫出來。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