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於西元1世紀左右開始分化,分成大乘教和小乘教。
大乘小乘的「乘」這個字在佛教界唸作ㄕㄣˋ,不知起自何年,這個唸法的正確性值得商榷。
《佛學大辭典》說:「乘,梵語,舊曰衍,新曰野那Yana,乘者乘載之義,以名行法,乘行人使至其果地之意。」又說「一乘,成佛唯一之教也。乘為車乘,以譬佛之教法,教法能載人運於涅槃岸,故謂之乘。」,明白指出「乘」是「乘載」之義。
《佛教術語辭典》也說,所謂「乘」有乘坐物之意,是能將眾生從迷惑世界送到覺悟世界的乘坐物。1975年,泰國僑界在泰王御封華宗大尊長普淨上座的領導下,透過各高級知識份子大比丘僧,以整體力量歷經三年編纂完成《漢梵英泰佛學辭典》,台灣天華出版公司曾在一九八二年出台灣版。這本辭典羅列中文、梵文、英文、泰文,因此由其中英譯字意也能讓我們研究出「乘」的本意就是「乘具」,所以大乘、小乘的「乘」字應唸作ㄔㄥˊ,而不是現在普遍所唸的ㄕㄣˋ。
小乘佛教主要在弘揚與南印度與錫蘭一帶,該派尊崇釋尊為偉大的教師,而非神明,其經典為比較古老的巴利文經典。上座部佛教主張恪守戒律,嚴守原始上座部佛教的教義。
大乘佛教則不然,認為按照原始教義,只有少數人才能修道成佛,所以應該拓寬管道,主張不但比丘眾可以圓寂,一般四眾也可以達到圓寂的境界,主要盛行於北部印度、外蒙古、中國西藏和日本等地。
小乘與大乘是最熟知的名稱,然南傳佛教中不自稱自己是小乘佛教,唯大乘佛教自稱為大乘佛教。這說明以大乘為己任,對小乘佛教開始有貶稱意義。同時,其中含有判攝的想法。通常小者,有小、少、劣三義;大者,有大、多、勝三義。乘是渡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乘有運載義。
又解釋小乘是小人所乘之物,大乘是大人所乘之物。以教理區別說,一方是淺,另一方是深,在行果差別上說有自利和利他及阿羅漢和佛果之不同。但在教理上區別不大明確,在行果上多少是有其絕對性的差別。
本來小乘,具體的,應該是指什麼佛教而說?實際上向來是指印度、中國、日本佛教的有宗,即以說一切有部為其代表,廣泛的包括了該部的前後所相同系統,加上現今流行錫蘭、緬甸、泰國的佛教。有部之說從古代般若經以來,大乘經論所稱呼的小乘佛教。
所謂大乘經,在古代,其法數名相等及其他與小乘經幾乎沒有兩樣。所以大、小乘之區別是從處理態度的不同,結果其理論、實踐兩方面立場有了差異。向來有部所依的經、律、論,經以阿含經,律以十誦律,論以六足、發智、婆沙及此等同類論典。
大約在西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
佛教發展於印度,阿育王時代派遣多位法師向各地和國外傳播發展,逐漸在各地形成了不同部派。按照流傳線路來看,基本可分兩個方向。古印度大陸的各個部派,向北方流傳的,陸路的經過中亞細傳到中國內地,或海路從印度南方傳到中國的南方再傳往中原一帶,形成漢傳佛教;再傳到韓國、日本、越南等地。晚些傳入西藏地區的成為藏傳佛教,以上為北傳佛教。
另一個部派是分別說系的銅碟部,傳到斯里蘭卡,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屬於南傳佛教;根據南傳佛教的定義,南傳佛教統一稱為上座部佛教。北傳佛教的特色是兼融並蓄,弘法者只要說得圓融無礙,不妨博引各派教法。
南傳佛教的特色則是保守傳統;弘法者必須謹守在固有教義的範疇內作解釋,不能摻雜其它思想。正由於南傳佛教的保守作風,才使佛陀的教法得以依樣傳承、不變質。即:大乘佛教脫胎於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的基礎上相容並蓄,形成新的佛法,而小乘佛教仍然堅守傳統的佛法!
聖嚴法師:華人的佛教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為
從佛教的分佈上說,通常說北傳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國為中心而至日本、韓國、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傳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錫蘭為中心而至泰、緬等國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實,這是出於北傳佛教徒的區分法,南傳佛教徒根本否認這種區分法的正確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五及《雜阿含經》卷二八第七六九經,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雜阿含經》卷二六第六六九經,以行四攝法為大士;《增一阿含經》卷一九,明白載有大乘的六度。
除了理論境界上的發揮,北傳佛教,超過了南傳佛教,在佛教生活的實踐上,北傳地區未必全是大乘的,南傳地區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傳的中國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沒有什麼可比南傳佛教更出色,尤其中國大乘佛學的成就,因為中國老莊思想所形成的玄學清談,在魏晉時代特別風行,所以上流社會的士君子們,也把佛學當作消遣及清談的玄理,華人間很流行的天臺宗及華嚴宗的理路,確也受有這一風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學者木村泰賢,批評中國的佛教是屬於學問的佛教,而非實踐的佛教,實亦不無理由。
事實上,天臺、華嚴的思想架構,也多出於中國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並沒有足夠的依據。因此,中國真正的大乘精神,從未普及到民間,更說不上成為中國民間生活信仰的依歸了。所以也有人說:華人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為。
從大乘和小乘這兩個名詞本身的概念來看,是包含著自褒貶他之意的。但現在的學術界,為了研究佛學而沿用此名,則無褒貶之意,而是對歷史發生發展的事實而作客觀的分析。
從歷史上看,過去大乘和小乘之間的互相對立、爭執、排斥的情況是存在而且相當激烈的。內部自相鬥爭的結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這個問題,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說:「彼人不了悟,『我等將毀滅』!若彼等知此,則爭論自息」。
現在各國佛教徒的情況已經有所變化,大多數佛教徒都認識到,雖然佛教各派的學術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著釋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發展起的,所以大家都願意互相往來,講團結,講友誼。從這方面講,我們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訪問之時,不宜採用「大乘」和「小乘」這樣可能引起誤會的言詞,為了加強各國佛教徒和人民的團結和相互尊重,應該稱他們為上座部佛教,這是他們一向自稱的正確的部派名稱。
1950年召開的佛教大會,明確的規定對南傳佛教的稱呼,無論在西方或東方一律使用上座部而不使用小乘。在大乘經典裡,也明確的指出「聲聞乘」,在上座部或大乘佛教裡,對這三乘之一的「聲聞乘」的解釋都是一致的。不同的部派對佛陀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兩千多年來,並不因此而導致佛教分裂。這體現了佛教徒獨一無二的容忍精神。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