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誰很會溝通,誰不會溝通。溝通是一種影響力,會溝通的人往往能夠處理好各種關係,不會溝通的話,則是到處引起誤會,到處碰壁。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創新,就是溝通和交易,溝通其實也是交易,溝通其實是思想的交易,交易是價值的溝通。
為了方便說明,我就統一稱為溝通。理解了溝通,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就能比別人生活得更好。
首先,我們來看下什麼是溝通?
溝通就是談話嗎?其實溝通的範圍遠遠大於此,我們隨時隨地與周圍的人、周圍的環境在溝通。
形象也是一種溝通,所以要注重第一印象;姿態也是一種溝通,所以要注重行為舉止;沉默也是一種溝通,有時候代表傾聽,有時候代表對抗等等。
溝通僅僅是和別人嗎?不是,我們經常在和自己溝通,無論你願不願意。
你想成為一個才子,所以你和自己說,要學點文學和藝術。
你想要做事謹慎,所以你和自己說,走路的步伐要穩重一點。
你想變得漂亮一點,所以你和自己說,要根據自己的身材來穿衣打扮。
有些溝通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但又確實在發生。
比如潛意識的溝通,你經常說不,往往容易適得其反。
舉個例子,今天不要刷視頻、不要刷朋友圈,但潛意識不認識“不”,其實你在和潛意識溝通,去看視頻吧,去刷朋友圈吧。
這和“未成年禁止入內”是一個道理。
第二,和自己溝通重要還是和別人溝通重要?
社會上普遍認為內向的人不太善於溝通,這種話其實是沒有水準的一刀切。
嚴格說來,內向的人普遍比較喜歡與自己溝通,外向的人喜歡與別人溝通。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與自己的溝通是前提,與自己溝通好,才能與別人溝通好。
例如,有時候你為什麼對別人的脾氣那麼大?
是因為你餓了困了,你不知道而已,你沒有與身體溝通好,你沒有得知是因為餓了困了,所以導致你想離開,沒有耐心,對別人發脾氣。
第三,溝通的關鍵點是什麼?如何有效的溝通?
要和自己溝通,要和別人進行有效地溝通,我們首先要知道溝通的原理。
溝通是一種資訊的流動和影響力,是屬於傳播學的範疇,有資訊、編碼、解碼。
但是,我們資訊的單位、編碼和解碼的過程都是不斷變化的。
舉個例子,當我和一個剛認識的人聊天時,聊到一定程度他會對我們進行一個判斷(比如個性),由這個判斷再去理解我接下來說得話。
由接下來說的話又會形成一個新的判斷(比如能力),而由之前的這兩個判斷又會對我接下來的話產生新的解釋。
所以,溝通就是不斷歸納和發散的過程,不斷產生新的認知關係的過程。
比如,我們通過這個禮拜的聊天,你覺得我是你朋友,接下來的話你就更相信了;然後又通過一個禮拜的聊天,你覺得我是你兄弟,那我說什麼你就信什麼了。
所以,溝通的關鍵點是什麼?關係!
你不斷建立你和別人的關係,不斷深化關係,不斷積累信任和價值,由此你的溝通的說服力和影響力才會越來越強,越來越大。
自己需要與他人溝通,才能有更好的合作價值,才能長久合作,持續共贏。
自己與自己也需要溝通,需要經常鼓勵自己,言行一致,才能積累信心和勇氣,否則容易認知失調。
溝通的關鍵是關係。那關係的關鍵是什麼?當然是價值了。
淺價值,淺關係;深價值,深關係;全面的價值,全面的關係。
沒價值,沒關係,這就是為什麼你與你小學同學、初中同學乃至高中同學大多都沒有來往的原因,因為沒有了價值關係,簡單的聊天關係不足以維持。
價值關係如何形成?關鍵在於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先生提出的哲學思想,是踐行儒家精神的要義。我個人的理解,儒家非常強調時與位,非常討厭越級。
如果沒有那個水準,沒到那個時間,坐了那個位置,孔子是會教訓你的。
關係也一樣,如果沒有那個關係,你去說那個話,也是不對的。
但關係怎麼升級呢?就是不斷做好小事,做好知行合一的價值閉環,這個閉環包括起心動念和言行舉止。
《大學》也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時間和位置要正確,通過個人的努力,不斷升級個人價值和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我想,溝通也不過如此!打造個人品牌也是如此!我輩當謹記聖賢之言!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