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佛法,除了建立正確的知見,更進一步要身體力行。如果把佛法當做學術來研究,不用在日常生活上,必然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有些人聽到佛法講"因果",認為是消極、迷信。事實上,"因果"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定律、法則,違背了這個法則,處處都會不如意;有了正確的因果觀念,能將正見落實於生活中,世間的亂象自然能夠減少。
社會上竊盜、勒索的案件為什麼層出不窮?正是為非作歹的人缺乏因果觀念所致。行竊者不瞭解別人的成功與財富是經過一番努力所得,不知道自已也要從"因"上去努力,妄想一夕致富,甚至不擇手段去巧取豪奪,最終必然落得鋃鐺入獄、終身桎梏的果報。
在學校裡,有些學生平時上課不專心聽講,成績不好。不少家長為孩子到寺廟燒香、拜拜,祈求佛、菩薩或神明加被,希望孩子的學業突飛猛進。家長認為佛、菩薩慈悲,可以滿他們的願,這種想法不能說完全沒道理。
佛、菩薩確實慈悲,但是佛、菩薩也告訴我們人生的真理,即凡事要從"因"上努力。勤學用功,學業才會進步;若是平常上課不用心,回家後又沉迷於電視、電玩,不溫習功課,中下懈怠、放逸的"因",怎會有好成績的"果"報呢?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的定律,是不變的法則。
因果通三世
有些不信因果的人會質疑:"假如真的有因果,為什麼有些人從來沒做過善事,卻能平步青雲?有些人做了許多善事,卻沒有善報?"殊不知因果的規律貫通於三世。三世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過去世,也並非僅指過去的上一世,現在世之前的都屬於過去世。未來,也並非僅指下輩子。今日相對於昨日,今日就是未來;明年相對於今年,明年就是未來。生命是由無數個過去、現在、未來所組成。
在佛陀的時代,弗加沙王聽聞十二因緣的道理,反復思惟而有所領悟,後來將國事交付給太子,自行出家。佛陀知道弗加沙由於過去世的惡業緣故,第二天將被牛觸死,因此特地為他開示法義,弗加沙在思惟妙法的當下,攝心入定,證阿那含果。次日,弗加沙果然被一頭母牛觸死。牛主因為心生恐懼,就把牛給賣了。
奇怪的是,買主牽牛去喝水時,又被這頭牛從背後觸死。買主的兒子很生氣,把牛殺了,將牛肉拿到市場賣。有位買了牛頭的人,在回家的途中,把牛頭掛於樹枝上,坐在樹下休息,不一會兒,樹枝斷了,牛頭掉下來,牛角正好刺中這個人,此人立刻命終。
有人請問佛陀,為什麼這一頭牛竟然在短短的時間內讓三個人喪命?佛陀回答:"惡緣業報必定有其原因,不能只用現世所見來解釋。此因久遠前,有三個商人,旅途中寄宿在一位老婦家裡,他們見老婦孤苦無依,就聯手抵賴房租和伙食費用。老婦為此憤恨不平,心想:你們三個無賴,欺負我年老力衰,現在雖奈何不了你們,但我發誓來生若和你們相遇,一定要報復,要殺掉你們才甘心!那時的老婦就是今世的牛;那三個商人就是被牛觸死的三個人。"
種善因好比在銀行裡存錢,我們這一世所享用的一切,是以前的存款;如果不再繼續培福、修福,毫無節制地耗費,總有一天福報會用完。有些富貴人家不瞭解三世因果,以為這一生的成功、富貴都是自己掙來的,是自己應得的成果。於是恣意揮霍,不知道惜福、修福,就如前例所說的中年階段,浪費、奢侈,極盡吃喝嫖賭之能事及追求物質的享樂,乃至造作惡業。有朝一日,過去的福報揮霍完了,事業就開始走下坡,或是身體出毛病、家庭鬧糾紛等,這類事情在社會上屢見不鮮。
人的一生,成功、失敗,富貴、貧賤,絕非偶然,"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切事物的成立,必定遵循著因果法則。
如是因如是果
有人說:"因果的道理,既沒有根據,也看不到;即使今生做善事,死了以後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來生的事,又有誰能看到呢?"這種缺乏因果的人生觀,易導致思想行為上的偏頗。當生活貧困或事業不順利時,就會怨天尤人,覺得社會現實、不公平,只講究權力、手段,哪有什麼因果可言?有了這種思想,人生觀就會變得消極、冷漠,對於未來更會感到絕望。
佛法告訴我們要建立正知正見,要相信"如是因,如是果",有了正確的觀念,人生就充滿光明和希望。當事業或生活不如意時,一般人總認為"運氣不好"而哀聲歎氣;有正確知見的人,不會埋怨、煩惱,因為他深信因果,知道這是自己過去沒有種善因所招致的果報,所以不管運氣好壞、路途再怎麼不順遂,都能積極努力地從現在開始種善因。
一個人想要改變事業上的不如意,必須努力增進自己的工作技能,提升道德、智慧,腳踏實地的做事;想要家庭和睦,也要不斷種下和言愛語,關愛家人的種子,除此之外,應廣修善法,淨化心靈。只要我們堅持修習善法,善因緣會慢慢成就,一切境遇會變得越來越順利,人生的前途也將愈來愈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