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被動收入」的觀念,在許多理專與理財書籍、網站的宣傳下,已經是大家都知道和能接受的觀念。
畢竟,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萬一因為種種因素而失去主要收入來源,這個被動收入就成為救命的水源;而如果一切順利,被動收入也可以成為快速累積財富的方式。
可是,談到「被動收入」,許多理專與理財書籍、網站都會建議去購債券等金融產品,告訴你用錢賺錢比較容易,也因此還推出很多基金產品,或定期定額投資等產品。
但是,實際上,根本很少人能透過這些方式來獲得穩定的被動收入,更別談累積財富了!
因為,台灣長期以來就有個嚴重的制度問題,銀行理專、保險業務員習慣性地喜歡誇大在台灣投資的風險,反而刻意誇張放大海外投資效益,但明明台灣人不熟悉海外市場,卻拼命把錢往海外放。金融業人士直指,這主要跟佣金結構有關,當台灣人投資海外債券商品,理專、保險業務員就能賺取高佣金,但這些產品不見得是對客戶最好的商品。
以台灣人持有規模前十大熱門境外基金來看,光是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基金、安聯收益成長基金、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新興國家固定收益債、鋒裕匯理基金新興市場債券等四檔在台灣熱銷的海外債券型基金,合計國人持有金額已突破1兆元新台幣。
其中,名列第一的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國人就持有4154億新台幣,占整體基金規模達63%,已接近法定上限70%不遠;第三名的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新興國家固定收益基金,國人持有金額占比基金規模比重也同樣高達64%。
「為什麼台灣投資人持有單一基金比重特別高?因為佣金下得最重。」金融業人士觀察,過去因為境外投信公司發現,當佣金給得越高,台灣理專越喜歡賣,台灣投資人也買得越多,從2008年的結構債、2009年台灣人大買南非幣、2015年TRF事件,一直到現在的垃圾債風暴,歷史不斷重演,但台灣人始終賠不怕。
另一個奇特的原因是,每一檔基金在上架前都會依基金類型、投資區域等區分風險報酬等級,根據投信投信投顧公會公布的「基金風險報酬等級分類標準」,從風險小至高依序分別為RR1、RR2、RR3、RR4、RR5等級,一個很大的區分原則是債券為低風險、股票則是高風險。
但像是台灣人偏愛投資的高收益債券基金(非投資等級債券,俗稱垃圾債)風險報酬等級僅是RR3的中低風險等級,完全沒有示警到垃圾債違約風險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台灣人買進一大堆奇怪的債券基金。
金融業人士也說,現在很多人正在討論南非債信評級被打入垃圾級的議題,但他舉例,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雷曼兄弟公司的信用評等還是AA級,但最後還是倒閉,由此可知,信評僅是最低的道德標準,屬於落後指標,「如果只看信評就能投資無往不利,那還得了,但如果連信評都能買到3分之2以上是垃圾債,那這是很恐怖的事情。」
簡單得說,銀行理專、保險業務員等會推薦的金融商品,都只是讓他們能賺到更多佣金的商品,根本很難幫你真的獲得穩定的被動收入,更別談累積財富了!
用錢賺錢,那是富豪的遊戲;一般人跟著玩,只會讓銀行理專、保險業務員等賺到佣金,和累積他們的財富,你除了負責出錢之外,基本上根你沒太多關係!
所以,想要真正獲得穩定的被動收入和累積財富了,你要採取別的作法、一個已經有很多人成功的作法,也就是用人來賺到錢,而不是用錢來賺錢;可以透過下方說明來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