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准媽媽而言,對於"臍帶血"這個名詞應該是相當熟悉的。在醫院的時候,總會有人向你推薦臍帶血儲存,也不知道這個人到底是醫院還是某個公司的人;休息區旁邊的展架上放的也是關於儲存臍帶血的介紹,搞得媽媽們對儲存臍帶血這個事情很是迷茫!
臍帶血和臍帶血移植對普通人而言並不熟悉,其實它和捐獻骨髓本質類似,臨床上利用的是裡面的造血幹細胞。從1988年第一例的算起,幹細胞用於治療血液系統疾病(特別是白血病)已有26年歷史。而今,世界上已經有超過3萬多份的臍帶血用在病人身上——國外醫生有用臍帶血治療腦癱小孩的案例,也有大量治療自身免疫病的病例。
此類病例資訊和資料都可查詢,因此各公司對於臍帶血和造血幹細胞功能的宣傳其實是可靠的。一方面,採集工作需要通過醫院的同意和醫生的配合,宣傳資料的科學性直接影響醫生對公司銷售代表的信任;另一方面,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競爭,也迫使各公司盡可能地在宣傳資料的準確性和合理性上下足功夫。
所以,臍帶血本身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給它冠以"救命血"、"生命備份"之類的稱呼也無可厚非。平時也可以通過媒體看到臍帶血救治患者的新聞報導。從這點上說,臍帶血治療疾病並非偽科學,而是新科技。
然而新科技帶來的新希望,卻伴隨著新問題。臍帶血的作用有其局限性:比如有些類型的白血病,自己存的臍帶血不能用;又比如一份臍帶血的量,不能滿足治療超過30公斤體重的患者。
不得不說,臍帶血不是萬金油,不能包治百病,它和所有新技術一樣,需要大量資料作進一步支撐。這也不難理解,汽車發明了130年,還是時常有召回;醫生給病人開的感冒藥,又有多少人覺得是藥到病除,何況是僅僅在臨床上應用了26年的臍帶血?
目前世界上的臍血庫可以分為公共庫和自體庫(私庫)兩種。顧名思義,前者由政府組建,出資採集志願者孕婦遺棄的臍帶血,保存起來,給以後需要的患者使用,是一種公益事業。私庫則是商業化運營,幫助孕婦將寶寶出生時的臍帶血保存起來,當小孩有需要的時候提供給客戶,是一種盈利產業。
不管是自體保存,還是通過在公庫配型找到,臍帶血的使用屬於第三類醫療技術範疇,只能在一些具備臍帶血移植資質的醫院中進行。公共庫和私庫都不具備用臍帶血進行治療的資格,只可幫助孕婦將寶寶的臍帶血保存起來,一般合約週期為30年。
雖然臍帶血配型要比獻骨髓配型要求低,但非親屬間配對成功概率並不高。特別在台灣,公共庫樣本數量很小,在公共庫配型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了。
私庫可以給自己小孩存臍帶血,屬於"私人定制",如果以後有需要,就不用考慮配型問題可直接拿來使用。但隨之而來的是高昂的費用,一份臍帶血的採集和分離,私庫會收取非常不便宜的採集費用和存儲費用,與之相對應的,是一份不太可能用得到的東西,這也是很多人對臍帶血保存有置疑的重要原因。
雖然各家臍帶血庫都會宣傳目前世界上已有30000份臍血被使用,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公共庫通過捐獻的方式被使用。美國目前大概儲存著超過130萬份私庫臍帶血,到目前被使用的有560多份,概率僅為萬分之四。
如此低的使用概率,卻要花費非常高昂的費用去採集與儲存。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人認為臍帶血保存,只是賣了一個概念,或者一份保險,更甚者認為是一種騙局。
臍帶血本身是一種新興的科技和資源,目前而言,這廂是高昂的存儲費用和極低的使用率,那廂臍帶血是某些絕症患者的唯一希望。如何衡量取捨,仍然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