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應根據病情特徵,食用高蛋白食物,或者配製藥膳,長期調理。具體來講,肝病患者要注意飲食清淡,多食具有護肝功效的食物,遠離肥膩厚味和燥烈之品,這樣才可以促進肝功能的恢復。
西醫一直認為:由於肝臟的細胞是由蛋白質構成的,因此得了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疾病,就要充分攝取優質蛋白質。
其實,不僅僅肝臟,組成*的60兆個細胞,全部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特別地強調患肝病時才充分攝取蛋白質,這種觀點是不準確的。按照這個邏輯,如果大象、長頸鹿、馬、牛等食草動物得了肝病,也必須攝取肉、蛋、牛奶等優質的高蛋白質食物了!?
食草動物一般比肉食性動物體格龐大。那就是說,肌肉、骨骼、內臟等容量也大,含蛋白質的量也多。像長頸鹿、牛、馬等草食性動物,除了利用草中少量的蛋白質之外,在胃腸道和肝臟中還能把碳水化合物(糖)合成蛋白質,這才形成了那樣龐大的體格。
把牛、豬、雞等動物的骨頭和肉的乾燥粉末混合,給牛吃,由此,還引起了牛腦的海綿狀病變——瘋牛病(BSE)的發生。所以,這種給牛喂骨粉的事合理不合理呢?實際上,由於給牛這樣的草食性動物喂肉,使牛“錯吃”食物,因此就產生了不得了的事情(疾病)。
動物的食性是由牙齒的形態決定的。人類有32顆牙齒,從形態上看,有20顆(20/32=62.5%)是嚼穀物用的臼齒,8顆(8/32=25%)是吃蔬菜、水果用的門齒,4顆(4/32=12.5%)是吃肉、蛋、魚用的犬齒。按不同類型牙齒的比例決定攝取食物的比例是最健康的。那就是說,人類的食物中應當包括六成的穀物,二到三成的蔬菜或水果,然後剩下的部分攝取肉、蛋或魚貝類,這才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當然了,為了肝臟的健康,也是從治療肝病的方面考慮,這種比例應當也是最合適的;沒有必要非得攝取高蛋白質的物質,從這些方面考慮,攝入高蛋白質食物是有害的。
蛋白質在腸道被消化分解時,會產生胺、氨氣、甲基吲哚(糞臭素)、吲哚等毒性很大的物質。這些物質如果進入血液,就會“毒殺”全身的細胞。平時,人體靠肝臟解毒以防止其發生。肝炎、肝硬化、肝癌晚期等狀況發生時,肝功能就會極度降低,這些有毒物質不經解毒,直接進入血液,可能會對腦細胞造成損害。如果是這樣,*就會表現出各種腦神經症狀,如羽狀振顫(像鳥拍打翅膀那樣手叭嗒叭嗒地動)或“肝昏迷”。
肝臟是解毒器官,同時也是分泌和釋放膽汁這種消化液的消化器官。因此患有肝臟疾病時,應當注意“吃飯時仔細咀嚼,少吃(八分飽以下)”。吃含蛋白質豐富的食品,應當以豆腐、納豆等大豆製品,以及蝦、螃蟹,魷魚、章魚以及貝類等“石頭上的肉”為主。由於這些魚貝類含有牛磺酸,能發揮其強壯肝臟的作用。
胡蘿蔔、芹菜等水芹科植物也有保護肝臟的作用。因此,以胡蘿蔔和蘋果為原料的果汁中,加入50~100克打碎的芹菜飲用,效果會更好。
希望肝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有所注意,做到不暴飲暴食,保證營養均衡,這樣才有利於肝細胞的恢復,如果發現肝部不適,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關於肝病的調理方式,已經有了更好的緩解方式;請參考:幹細胞療法已經為肝病治療帶來新曙光!
我們並非提供醫療建議或治療,純屬知識經驗分享;有任何疾病仍以醫療從業人員治療為主,營養補充為輔